陈邑早(山东财经大学)岳新茹(西安理工大学)
最近一部《长安三万里》的国漫在豆瓣电影上成为一周口碑电影榜榜首,而作为国漫电影爱好者,不得不感慨,近几年来我国国内的动漫电影不断地在探索自己的风格,并且已经在中国风的叙事和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雄狮少年》等电影一经播出,便惊才艳艳。而作为学术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地尝试做出中国特色,努力将研究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虽然过程中困难颇多,但拙文在外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有幸能够在《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上发表。在收到用稿通知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就如同岑参的那句诗所述一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说回到文章本身,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出现明显下降。我们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理后发现,2012—2022年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了6171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了6.96%,而这一下降规模和幅度无疑是较高的。尽管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存量人口依然较大,但这一现象仍值得我们关注。按照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变化趋势,我们应该不断重视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投资效率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议题受到高度重视,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思考,数字技术的引入究竟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基于对研究领域熟悉程度以及变量度量可行性的考虑,我们最终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锁定在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上,并尝试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方式等问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团队一直主张一起探讨,分工合作。从最初的研究选题、文献整理到后期的理论构思与研究设计,我们始终注重将思想汇集,根据不同思想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最终达成一致看法,而后分工进行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我们每个人都秉持着对学术的热情与责任,一步一步推进研究的进度,循环往复地进行内容修改,在字斟句酌地仔细打磨之后,我们完成了初稿的写作。
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我们将论文投至《经济评论》期刊,并得到了匿名审稿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每一轮的提示与建议,确实反映了我们欠缺考虑的一些问题。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1)论文题目设定问题。初始稿件中,我们将文章题目定为《数字技术能否“激活”要素潜能?——来自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证据》。两位审稿专家均提出题目中的要素潜能和劳动投资效率并不是一个概念。(2)理论框架问题。初始稿件中,我们提出数字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管理者的投资决策能力、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以及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等机制影响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但审稿专家指出,我们为何选择这四个方面作为作用机制,缺乏应有的理论分析框架。(3)指标度量问题。比如用文本披露来衡量数字化程度,怎么能够保证企业“言行一致”等等。在收到第一轮审稿意见后,我们团队认真分析每一条意见背后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并撰写了两万多字、22页的修改说明。后续,在经过两轮的外审审稿和终审后,最终如愿收到编辑部的录用通知。
然而,文章的修改和完善过程还远未结束。在文章后续校对的过程中,编辑部老师的责任心和严谨程度令人敬佩,文章前前后后修订了三次,每一次都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校对后,通过电话的形式逐句、逐词地与我们讨论和沟通,力争让文章的表达更加流畅和严谨。
回头来看,论文的选题、构思、数据处理、撰写、修改以及校对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整体架构与分部内容,以严密的逻辑进行推理,以顺畅的表达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字字深思熟虑,句句逻辑紧密,在一步一步完成每一部分计划内容、一次一次进行细心修改之后,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篇完整的论文,更多的是从完成论文过程中汲取的弥补思维缺陷、提升写作水平、强化研究素养的经验。再次诚挚的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提供的宝贵建议,以及他们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加踏实与出色地完成研究工作。
(《数字技术何以促进企业劳动投资效率提升?》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