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茗
(南开大学)
《市场透明化、产品质量信息与企业盈利能力》这篇论文实际上探讨了正式法律制度和市场交易信任之间的关联,而其中有趣的创新点在于利用不当竞争相关的司法判例文书数据衡量市场信息透明化程度。这是法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实证分析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良好应用。
笔者在本科阶段毕业于南开大学经管法试点班,在四年的求学过程中养成了对法学、管理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经济学的深刻热爱。在博士求学期间,笔者持续关注法学、管理学,并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证进行了深度研究。司法判例文书作为数值指标,拥有法治和经济双重含义,构成了实证量化司法环境改善与经济要素变化之间关系的桥梁。
法治作为制度环境的指标,在原本的经济学研究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先前也尚未有良好的量化工具利用细分的视角将其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司法判例文书的公开性和网络爬虫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笔者获得各个地区差异化法治环境衡量指标。而且司法判例种类的多样性可以细分深入到经济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等。
就本文而言,制度环境改善对中国市场信息机制建设、公平市场交易环境维持至关重要。选择巧妙的切入角度,通过探究企业的差异化表现,侧面验证市场交易信任机制的存在性,是本文的核心。从正式法律制度强化伴随的市场透明化入手,探究其对供需双方信息博弈均衡以及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明确法治强化是否通过提高信息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鼓励有序竞争,从而构筑良好的市场环境。因为在公平竞争法治强化的背景下,信息效率提升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构筑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局面。
论文在形成初稿并多次修改定稿后最终决定向《经济评论》杂志社投稿。一周后进入外审阶段,两位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创新性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并就论文问题提出的逻辑性、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实证分析中的内生性挑战、变量选择问题以及文章结论与讨论的规范性等均提出了非常宝贵、专业以及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斟酌、调整和完善,笔者针对理论与机制脱节、现象与数据存在偏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修改。在多次的学术对话中,《经济评论》严谨、细致、求实、包容的品质和审稿专家高深的学术水平给予了笔者大量的指导和启发,笔者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的学术训练,学术能力快速提升。最后,要特别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使我的研究可以在反复对话中不断完善,在精细的把关指导中走向科学和严谨。
(《市场透明化、产品质量信息与企业盈利能力》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