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洁 宋培 逯海勇 李琳
(南开大学)
《跨越增长阵痛期: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一文的选题思路主要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实观察与思考。一个很有冲击感的直观现象是,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企业自2008年以后就普遍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快递、网约车等商业模式转型的服务行业。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服务化似乎是一国实现增长跨越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劳动力、资本,以及新技术都大量流向传统服务业并带来服务业比例上升,即通常所谓的服务化,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高服务化方向吗?这是一个萦绕我们课题组许久的现实观察与思考。就在我们的思考还较为零散难成一个明确问题的时候,“十四五”规划中去除了“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并首次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导向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上述现象,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意义何在,它是否与经济结构服务化的普遍规律相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合理关系仅仅是一个数量比例问题吗?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越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减速的幅度越大,这似乎与“结构性减速”现象相吻合。对此,多数学者认为增速下滑是经济结构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由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限所致。若此轮经济增速下滑属于经济结构服务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十四五”期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否有必要,或者说如何能保持?与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面临的单一问题不同,中国当前所遇到的是复杂性、结构性和系统性交织的难题,若不能顺利实现增长动能转换,这种转型“阵痛”很可能会演变为“久痛”。
基于上述思考,课题组围绕“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这一主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了系统性研究,并依据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出《跨越增长阵痛期: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一文。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想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是否以及何时进入了服务化阶段?第二,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否是经济结构服务化带来的“结构性减速”?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四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可谓“结构性加速”效应显著,而当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效应同样明显,原因是什么?第四,从西方发达国家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来看,历次技术革命是其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实现“换道超车”的机遇期,当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能否以及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结构高质量服务化?
然而,想要搞清楚上述所有问题并将这几个问题贯穿起来实属不易。在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不断阅读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仔细推敲现有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现实中的优势与不足,并积极组织学术讨论会展开多次研讨。经过系统研究,我们认为2012年之前,中国经济处于“去农业化”阶段,自2012年起正式进入“服务化”阶段,且这种“服务化”更多地体现为“被动服务化”,由其带来的“结构性减速”才是中国此轮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速放缓仅是“被动服务化”的外在特征,服务业低端蔓延和制造业“技术-效率”升级路径断裂才是“被动服务化”的本质体现。生产率是造成和化解这一系列错综复杂难题的关键,要想顺利渡过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就必须围绕提高生产率这一核心寻求解决路径,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的难得机遇。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以放缓“服务化”步伐、调整“服务化”方向、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基本立足点,为中国顺利渡过转型“阵痛”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增长跨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课题组将上述研究观点总结起来最终形成本文初稿,并通过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对论文展开多轮修改与完善。论文投稿至《经济评论》期刊后,匿名审稿老师为论文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通过审稿意见能够感受到审稿人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我们发自内心地敬佩。在此,向审稿人严谨的态度致敬!论文修改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过程,我们根据审稿意见对文章进行了大篇幅修改,修改后论文的行文、质量、严谨程度等均得到了极大提高。课题组十分感谢《经济评论》杂志社,作为国内高水平期刊,编辑部秉承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在第一次外审意见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并没有直接以退稿处理,而是将论文送予第三位审稿老师再审,为我们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机会。论文接收后,编辑部老师对文章的每一版本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修改与校稿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论文的可读性与准确度。在此,我们再次感谢所有的审稿专家与编辑部老师,你们的意见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与启示。最后祝《经济评论》杂志不忘初心,越办越好!
(《跨期增长阵痛期: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