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凡 于津平(南京大学) 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
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自“十一五”规划出台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区域规划政策以来,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城市群强大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能够增强国际国内市场联动,强化双循环格局,是培育外贸新动能、构建内需驱动型外贸发展模式的关键。论文《城市群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这一题目的灵感来源于对“城市群如何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城市群”由“城镇群体”概念演化而来,早期研究认为,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来研究能够实现空间的整合与资源的优化。城市群是城市扩散到更大范围内集聚形成的新的群体形态,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组织形式,因而基于城市群维度探究空间集聚外部性能够深入挖掘集聚空间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经济发展规律。现有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维度分析了集聚的优劣势,但从企业层面探究城市群空间集聚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首先将中国的城市群划分为国家级、国家二级和地区性城市群三类,总数18个;其次,将产业空间集聚指数(EG指数)拓展至城市群维度,并借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算出各个城市群的空间集聚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实证模型详细探究了城市群空间集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文章的难点在于,一是实证基础数据的清洗与整理。本文主要使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两套数据,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原始数据存在大量异常值和缺失值,需要进行清理。此外,由于两套数据的编码体系不同,无法通过企业唯一识别码进行匹配,因而需要根据企业名称、电话等关键要素将两套数据融合。二是工具变量的选取。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外生性和相关性这两个必要条件,一个好的工具变量能够为论文增色。我们经过对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多方考量,最终确定将反映历史集聚的“1984年人口”和反映地理因素的“地表坡度”作为城市群空间集聚的工具变量,并借助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核心结论的稳健性。三是文章的修改细节,如被解释变量的构建方法、解释变量的公式推导,我曾与导师于津平教授多次沟通,在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详细的公式推演后最终确定。
文章初稿完成后,经过数次细节润色与内容校正,便依照《经济评论》期刊格式进行初投尝试。幸运通过初审后,紧接着是三轮外审,这是一段痛并快乐的过程。在此,要特别感谢《经济评论》的两位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分别从理论分析、变量构造、实证检验和写作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十分细致的有益意见和建议,在指出文章不足之处的同时,还在较多问题上提出了修改建议,为文章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建设性指导,使文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文章录用后,编辑部就文章格式、结构、内容等各处细节与我一一核对并校正。三校完成以后,论文见刊前几天,编辑部老师还在打电话与我沟通文章细节,老师们严谨细致的态度令我敬佩!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一作论文,是一段极其富有教育意义的投稿经历。这一过程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写作的实用技巧与实证经验,还让我深刻意识到严谨治学这一精神的重要内涵。最后,感谢《经济评论》给予我这次意义非凡的经历,未来我定谨遵教导,加倍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祝《经济评论》杂志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城市群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