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立足中国实践,发现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07 15:22:02

 

文艺瑾

(华中科技大学)

2022年暑期,在张建华教授的指导下,我作为负责人统筹组织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千户调研,深入农村、奔赴基层,了解三农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在调研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有序进行。但是根据调研数据,农村人口收入相比城镇人口还有较大的差距,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因此,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国家下一阶段重点关注如何解决相对贫困、不平等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下一阶段的目标转变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应该怎么做?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们了解到现有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回答以上问题。因此,我们决定基于共同富裕的新目标,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之路进行创新性探索。

为了贯彻党和国家最新的文件精神,我们仔细学习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熟读每句话、每个字,认真领会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思路,把相关内容融入文章里。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就是漫长的写作过程,仅是文章的框架、逻辑结构就和张建华老师讨论了多次,反复打磨了几个月之久。而写作过程也是十分艰辛的,为了较好地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我翻阅了大量的史实和文献,不断地总结提炼,才梳理出较为清晰的逻辑时间线。我有很多次因为逻辑理不清楚而迷茫,为论证找不到充分依据而低落,但同时,我也十分享受垂心修炼、日益精进的过程。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论文的初创到完稿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张建华老师给予了我极大帮助和鼓励。如何体现历史性、实践性、创新性是张老师强调最多的一点,也让我深刻地感悟了如何组建和整理一篇论文的逻辑与思路。并且,他多年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在现代化发展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成果积累,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要特别感谢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和《经济评论》编辑部的认真高效,他们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让我们非常敬佩和感动。尽管论文校对工作十分繁琐,但是编辑老师十分耐心细致,反复对全文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多次与我们沟通文章行文、引用、格式等内容,在论文的用词表达、逻辑梳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在科研之路上能够遇到如此严谨认真的老师,我深感幸运和感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理应承担起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重任。结合本篇论文的创作历程,我们认为,扎根中国土地,在调研实践中探索,是做出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未来望与各位学术同仁一道,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践,发现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新使命》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