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逵友
(华南师范大学)
这是一篇幸运的论文。论文主题——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接到《经济评论》发出的论文录用通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类似主题的文章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了;紧接着,西南财经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中也有一篇类似主题的论文在宣讲;2022年12月初,《管理世界》年度压轴论文(2022年第12期最后一篇论文)同样是讲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连续三篇主题类似、主要研究结论相近的文章在各大期刊录用见刊或研讨。在论文的选题到投稿、修改、定稿录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多次在中国知网、学术论坛等检索主题相关的文献,均未发现有类似主题文章刊出或在学术会议中讨论。显然,从写作、投稿、审稿到录用的整个流程中,但凡有一个环节出现了停滞、延误,都有可能影响到本文的最终发表。
在慨叹我们的幸运之时,也衷心地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与外审专家专业、务实、高效的工作。从论文进入初审到最终收到录用通知,前后总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效率之高,令人叹服。回顾整个论文投稿发表过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想与读者分享:
首先,对文章的质量一定要精益求精。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李增福老师与我们逐字逐句地打磨论文,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讨论、斟酌许久。但是即便如此,到后期校修稿件时,依然还是有一些用词不当之处。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经历多轮的反复打磨。作者不仅要对文章的观点负责,也要对文章每一句话表述的意思负责。付出终有回报,两位审稿人肯定了文章的语言表述清晰、阅读流畅。这对我们而言,是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其次,对热点问题的研究要又快又好。一个好的问题,可能有多个学者同时在研究(不是可能,是肯定!)。那么,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作者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还要先人一步把故事讲完。讲好故事,既要让审稿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认为确当如此,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要让读者感觉到故事中的论据是充分的,实证过程是可靠的,结论是稳健的。
然后,要直面论文的薄弱环节,努力完善。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我们将初稿进行较为广泛地宣读,征询其他同行的意见。对于同行给的每一条建议,我们都心怀感激并认真对待。在反复几轮下来之后,修改后的论文与初稿相比,有了质的提升。此外,我们也非常感激审稿人和编辑部对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让论文质量再一次得到提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