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卿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论文《环境政策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基于创新模式选择视角》能够顺利通过终审并得以发表,笔者倍感荣幸。文章从选题、撰写、投稿到发表历时一年有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故写下此文简单复盘论文写作和投稿过程中的细节和心得体会,望与学术道路上的同仁共勉。
论文的灵感来源于笔者在2021年初与博士生导师董景荣教授有关“技术创新驱动中国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学术讨论。我们注意到当时国内外的主流研究大多从两个角度探讨经济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一是制度因素,包括讨论环境政策、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等政策安排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效应;二是技术因素,主要聚焦于技术创新对企业减排与清洁生产、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和机理。但事实上,任何政策部署都必须通过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经济行为实现清洁生产,从而在宏观意义上反映为经济或产业绿色转型;没有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不会无故呈现出“绿色属性”。而将两种因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刻画并探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中“制度”和“技术”深度互动过程的研究在当时并不多见。那么,“制度”和“技术”如何协同影响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其内在机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何构建合适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说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虽然在研究设计之初我们就决定用环境政策表征“制度”因素、用技术创新表征“技术”因素,探讨二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协同作用。但我们发现,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文献并未详细描述二者的角色定位、互动形式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协同影响效果和机制。为此,我们转而从更为微观的产业和企业层面寻找理论解释。基于技术选择理论、企业流动性偏好理论和知识基础观,我们提出:政府的环境政策工具决策会影响企业对创新模式的选择,进而对地区或产业GTFP产生差异化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相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设:不同环境政策工具以创新模式选择为中介对GTFP施加动态异质性影响;环境政策工具的内源创新激励效应越强,其对GTFP的短期促进作用越弱、长期促进作用越强。具体而言,投资型规制在短期内正向、在中长期内负向影响GTFP,其负向影响随时间窗口延伸而增强;费用型规制在短期内负向、在长期内正向影响GTFP,其正向影响随时间窗口延伸而增强;研发补助始终正向影响GTFP;创新模式选择在三种环境政策工具与GTFP的关系之间均发挥中介作用。
我们一向认为,应用经济学论文在具备学术价值的同时,应尽可能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或管理建议,真正做到“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因此,如何提升文章的应用价值,将研究视野从单纯理论探讨拓展到探寻现实中的政策意涵成为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难题。通过重新学习中央文件,我们注意到“创新驱动”战略于2012年正式提出,与GTFP增长放缓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其后我国于2015年提出旨在促进GTFP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理念,但其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GTFP增速放缓的趋势。而在创新模式选择上,两种战略存在矛盾:“绿色发展”要求选择最有效率的创新模式,尽快实现绿色低碳增长这一结果;“创新驱动”强调发展自主创新这一特定模式,但较少考虑构建该创新模式的成本与周期。基于此,我们结合论文的实证结果尝试解释了我国GTFP增速放缓现象的成因。一言以蔽之,激进的“创新驱动”(发展单一的内源型创新模式)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战略诉求(GTFP平稳增长)。具体而言,面对中央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地方政府普遍倾向于加强环境税费征管力度,即利用费用型规制手段完成地区环保目标;而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全国范围内费用型规制强度的普遍、持续、快速提高带来了创新模式的过度内源化,导致创新投入无法及时转化为绿色产能,表现为GTFP增速下降。解决方案则是设计环境政策空间布局,引导不同地区落实差异化环境政策方案,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使GTFP回归平稳增长轨道。
在初稿完成并经历数轮打磨后,我们将论文投稿至《经济评论》,一个月后进入了外审阶段。两位审稿专家针对文章的引言、研究假设、实证研究、结论等各部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论文的完善和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要特别感谢编辑部老师在校稿环节对论文格式、行文与内容准确性等方面所提供的修改建议。编辑部老师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多轮的沟通与修改,我们认为论文的可读性和内容准确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再次感谢《经济评论》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期盼有机会再次合作。
(《环境政策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基于创新模式选择视角》
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