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农地产权的视角理解中国农民的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3-04-27 15:58:16

 

耿鹏鹏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能够顺利通过《经济评论》三轮评审、多轮校审并得以发表,笔者深感荣幸。回想论文从选题到录用,历时一年多时间,其间一路历程,收获满满,感悟颇深。特在此将整个过程的感悟分享与诸君共勉。

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笔者跟随导师罗必良教授开展农地产权研究。导师常教育道:“产权是一个极易入门,却很难做深的话题”,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深感这一点。幸运的是,导师以一种鼓励思考、诱导式、启发式的培育方式,引导着笔者对农地产权一直保有极大兴趣并寻求产权外延与内涵的突破。关注农村的教育观念问题实际上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笔者作为一个从北方贫穷麦区走出来的农村稼娃,对于“读书是唯一出路”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也深刻认识到办好乡村教育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意义。

在导师引导下,我们构建了地权稳定性与农民教育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对农民而言,读书受教育具有应对地权稳定性不足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读书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受教育“逃离”预期不稳定的农事活动;另一方面,教育具有重要的信号显示作用,是强化农民家庭地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并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成员往往具有更强的维权观念和更充分的议价能力与谈判力量。因此,读书受教育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不仅是“逃离”农地经营的工具,也是地权竞争的策略。尤其是后者,导师提醒我必须关注地权不稳定状态下地权博弈关系中,农村教育所具有的重要社会资本价值,由此生成了文章最大的亮点。对于这一机制的剖析实际上体现着导师对农地产权问题的精深理解。

理论逻辑的明晰和经验证据的支持使得我们很快完成了论文的主体写作。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困难。首先,我们试图从多个维度验证文章基本逻辑的稳健性,最终构建起现实维度、历史维度和地权调整发生机制维度,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相结合的分析结构,以证明文章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其次,内生性问题的分析我们尽量使用多种方法、基于多个形式开展,以确保内生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再次,机制分析中机制变量的拟合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基于多种方式拟合出最为恰当的机制变量。最后,为了拓展本文基本观点的普适性,我们进一步开展了多个情境分析,确保了研究的饱满度。初稿完成后,笔者发现依然存在不足和一些能够改进的空间,于是经过几个月的细节打磨、理论梳理和计量完善,对全文的排布结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过程重新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实际上,本文的研究兼具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基因,不仅要“撬”开产权的黑箱和内核,同时要对中国乡土文化、历史观念和农村现实均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文章最终定稿。此刻回首,发现本文构建产权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拓展了农地产权的研究领域,也解理出农民教育投资隐含的深刻产权意蕴

论文在形成初稿并多次修改定稿后最终决定向《经济评论》杂志社投稿。十天后进入外审阶段,两位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创新性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并就论文问题提出的逻辑性、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实证分析中内生性挑战、变量选择问题以及文章结论与讨论的规范性等均提出了非常宝贵、专业以及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一周时间从早到晚的反复斟酌、调整和完善,最终提交了修改稿。在复审中又加入了一名审稿专家,三位老师更是给出了进一步的宝贵意见,我们针对理论与机制脱节、现象与数据存在偏差等问题进行了十天的深入修改。后续又经过一轮的返修最终得到了审稿专家与编辑部的认可,并收到了论文录用的邮件通知。论文正式发表前,编辑部老师就格式规范、行文表达、数据分析等各方面与我们反复沟通、讨论,多次的文章校对确保了全文的精炼性和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评论》杂志对笔者意义非凡。两篇文章的发表经历,同样的感受是,《经济评论》严谨、细致、求实、包容的品质和审稿专家高深的学术水平,在多次的学术对话中给予了笔者大量的指导和启发,笔者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的学术训练,学术能力快速提升,这尤为可贵可赞!最后,要特别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研究可以在反复对话中不断完善,在精细的把关指导中走向科学和严谨。

 

(《逃离抑或竞争:地权稳定性对农民教育投资的影响》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