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发布时间:2023-04-27 15:55:26

 

胡春阳   张进铭  余泳泽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拙作《财政补贴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得以发表,首先要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悉心指导和辛勤劳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认真研究文章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不断学习和完善,使得文章质量较原稿有了很大提高。

回首创作过程,那时候我们刚刚完成财政补贴影响统一分析框架的构建,将信息不对称、对象选择偏差等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因素作为外因逐一分析其影响,明确消除这些因素影响后,财政补贴的作用为正,从而促进论可视为不存在外因影响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

但我们发现,既有研究对财政补贴溢出效应的关注不足,而财政补贴作为政策变量,其溢出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于是我们就考虑撰写一篇文章来明确财政补贴的溢出效应,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经验证据。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行业层面,尤其是制造业,很少文献关注财政补贴微观层面影响。那么,能不能基于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来考察财政补贴的溢出效应呢?这样既能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和控制异质性,又能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很快,怎样收集数以万计的微观企业地址、确定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构建不同的反映经济实际的权重矩阵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通过查阅文献,我们最终决定利用百度API接口逐一创建企业层面点状物理地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和点状目标邻近空间分布测度方法,进行企业之间距离和空间分布矩阵处理,形成距离矩阵并构造新的不同于以往区域或城市层面面状数据的地理权重矩阵。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实际,我们借鉴了张学良(2012)、林光平等(2006)的做法,构建经济权重矩阵和离差权重矩阵,这也为稳健性检验提供了条件。

接下来就是选定空间计量模型,我们最初确定的是选择SDM模型,多数研究者也这样做,甚至直接采用SDM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并比较其优劣,我们做了必要的论证。然而,学术是严谨的,只做这些也许还不够,正如审稿专家提到的那样: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SDM模型更具优势”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应该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

为了充分论证所采用模型的合理性,明确甄选何种模型,我们在模型回归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MLE)的LR检验、Wald 检验、AIC准则、BIC准则及Hausman检验进行模型优劣诊断,并做了这样的归纳:“SDM模型具有空间逆矩阵结构,既可通过偏微分处理避免点估计偏误,又可将XY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即矩阵中对角线和对角线以外的元素),较SEMSARSLX等模型更具优势,所采用的最大似然估计(MLE)也使估计结果更有效并规避内生性问题。

论文做完溢出效应测度实证,加上前面的溢出效应形成过程和机制分析,已经长达二十个版面了,但就完整意义而言还需要补充机制检验的内容,也正是这部分内容,我们推敲、论证加上实证检验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为了验证溢出机制,我们最初尝试在配置效应、示范效应、挤出效应、攀比效应、学习成本、寻租成本、同群效应等当中甄选。通过查阅文献,对比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对溢出效应机制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溢出-吸收模型,用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来考察A企业财政补贴引起的B企业层面要素配置比例调整、示范效应以及其他同类企业参与财政补贴竞争带来的影响,即溢出效应形成的机制。溢出-吸收模型能够体现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后,溢出和吸收两类代表性企业(分别用A企业和B企业表示)之间的相互作用,契合溢出的基本内涵。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财政补贴溢出效应的形成过程,我们进一步阐述了财政补贴形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溢出的主要渠道和三大机制,并结合B企业吸收过程剖析了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作用机制。

接下来就是机制检验的修改。当我们完成机制检验准备投稿时,经济学领域关于机制检验却产生了争议,学者们开始质疑采用三段式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的科学性。与浙江大学张川川教授交流,他主张做X-YX-M“两段式即可,因为YXM同时回归必然面临内生性问题。我的同事王岳龙博士也认为,M作为XY之间的中介,本身就是内生的,因而不能做第三阶段回归。

到底该怎么办?最初为了规避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我们首先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Model6做检验,排除了不同路径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然后再做并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现在看来还不够。

为了在机制检验方面有所创新,解决中介效应检验的内生性难题,我们考虑借鉴HendrenSprung-Keyser2020年发表在QJE上文章中的边际思想来构建机制检验框架,这正好也契合文章的实际,具体做法是对相应变量取差分(由于这个差分是相邻年份的,也就有了边际的含义)。当时在尝试做这项工作的还有美国埃默里大学的黄炜老师团队,他们用的是边际效应,主旨是通过其显著性作为机制检验内生性的辅助论证,成果发表在《财贸经济》上。看到黄炜老师团队的成果被接受,也让我们更坚信自己做法的可行性,相比之下,我们这篇文章本身就需要取差分,所以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机制检验,这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和创新之处吧。

临近春节时,论文进入校稿阶段,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编辑部老师针对论文的综述、引言、图表、公式、文献、注释、英文摘要等,从论文的文字表述、逻辑结构、模型推导、字母符号等方面,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进行了校对并提出修改建议。编辑部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丰富的编审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将成为我们提升学术素养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论文从构思到撰写再到修改和发表,一路走来感慨良多,也正是这其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让自己有所进步,让文章质量有所提高,再次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悉心指导和辛勤劳动!

 

(《财政补贴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