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充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本形容个人修养的培养过程。总结本文的投稿过程,我们发现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也可由此概括。得益于各位师友、外审专家的宝贵建议,以及《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高效率,论文《数字金融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从选题到发表,历经多次思考和打磨,最终有幸在《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发表。在此,我们将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收获同大家分享。
研究初心。缘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初衷,在每周的组会上,熊老师常常启示我们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进而以学术视角观察经济实践,为经济实践提供学术解释。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们以纸媒媒体和电子媒体等方式,从新闻联播、学习强国和公众号等多平台搜集信息,尝试关注宏观经济、中观产业政策,并思考、挖掘其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
研究主题。文章选题灵感来源于对“共同富裕”这一主题的思考。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相继强调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启示我们结合专业,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共同富裕问题。经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我国企业乃至上市公司,其对于劳动要素分配普遍存在不足,这启示我们可以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出发,寻求提升劳动要素分配的作用路径。如何切入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这一主题呢?在观察经济现象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经济实践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下催生出数字金融这一金融创新;理论基础上,整理既有研究,我们发现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金融发展不足可通过留存利润分配和流动性约束效应等,限制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因此,结合劳动收入份额和数字金融两大重要经济现象,我们提出研究问题,数字金融发展能否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其次是论文写作。理论推导部分,在总结归纳数字金融特征,并将其推导至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发表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的万佳彧等老师的论文《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参考其思路以及对实践检验的把握,总结出数字金融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拓宽融资来源层面的重要价值,并将数字金融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归纳为留存利润分配、流动性约束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实证部分,在代理变量的选择上,如何准确度量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关文献的总结,我们使用企业工业增加值中为员工支付的比重度量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同时,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提出文章还应考虑指标选取的影响,因此,我们使用不同方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测量,力求准确度量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发掘数字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最后是投稿与修改。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外审专家鞭辟入里的修改建议,以及编辑部的认真负责。首先是外审专家一针见血式的建议。在初稿中,影响机制方面,我们将其总结为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及对传统银行的溢出影响,审稿专家提示我们,要提炼至数字金融对企业要素配置的根本影响方面,基于此,我们将其进一步调整,最终归纳为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机制。异质性检验方面,审稿专家同样启示我们,异质性检验的目的通常为协助因果推断强化信心,或特别关心某些异质性,这为我们调整文章异质性检验,乃至后续其他论文的写作方法论提供了重要启示。其次是编辑部老师的高效率和细致的态度。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历经多轮修改,每次编辑部老师都能迅速返回意见并及时沟通,同时,在论文格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编辑部老师多次给予我们指导,以保证文章的准确性。对比初稿,在多次的修改过程中,文章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提高。此外,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作为精神产品,作者应该对文章的准确性和细节负责,以保证读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总结和回顾论文撰写和投稿的整个过程,在与编辑部、外审专家的交流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对修改过程的最佳概括,在其中我们也收获满满,在文章构思、写作和修改层面,学到了很多。在此由衷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外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对文章的宝贵意见。
(《数字金融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