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光杰 崔慧敏 付伟豪
(山东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劳动经济学的问题始终围绕市场中的劳动者,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劳动经济学研究者不仅是经济问题的研究者,同样也作为被研究对象参与劳动力市场运作。由此,作为被研究对象,我们自身遇到的疑惑往往也是我们作为研究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选题往往十分丰富且有趣。
《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在中小城市有价值吗?——劳动力回流视角的分析》一文的选题灵感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时总会面对去往哪个城市的选择难题,不同的选择似乎对应着不同的人生方式。大城市的一份工作往往代表着追梦与拼搏,更多的学习机会、机遇和资源,但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房价都让人望而却步。在中小城市工作的生活压力虽然小,但往往难以提供大城市的成长机会,不闯一闯似乎总有些不甘心。最终,影响选择的核心可以总结成两个问题:大城市能让我们学到什么?学到的东西回到中小城市还有没有用?现有研究中似乎并没有能够解决我们疑问的答案,这让我们确定了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现实生活中令人疑惑的问题有很多,解决问题则需要扎实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上,我们需要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途径。就业选择在现象上是劳动者的地域选择与流动问题,而在本质上则是地域发展差距的结果,但同样也是发展差距缩小的途径。劳动者在大城市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如果能在中小城市发挥优势,则既有利于劳动者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中小城市本身的技术进步。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从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寻找解决办法,使劳动者个人问题一般化到经济发展问题,也使文章更具有理论支撑与现实意义。
实证上,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数据方法,这个过程往往充满挑战并需要几分运气。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满足我们要求的数据,并通过文献阅读找到了可以参考的方法。数据处理过程颇费了一些周折,之后的实证部分也是经过了不断的讨论、尝试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请教了在不同城市工作的同学,这给予了我们很多灵感以及新的分析角度,其中工资锚定效应的机制设计灵感便是来源于与在杭州工作的刘同学的一次讨论,这也说明了研究中实际调研的重要性。
在几个月的推敲打磨中,我们不断完善文章的故事链条、理论假说和实证研究过程,并在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在此特别感谢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李瑞副教授对本文的细致建议与宝贵指导。在完成几轮修改后,我们注意到经济评论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经济评论》编辑部开放日·审稿快线(第6期)的征文通知,本研究刚好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我们在修改定稿后向《经济评论》进行了投稿。在本次活动上,我们有幸同诸位审稿专家、编辑老师以及参会的各位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老师们对本文提出了非常宝贵、专业以及富有创新性的修改意见,对文章的改进和提升大有裨益,我们收获颇丰。以合议终审形式现场决定论文评审结果这一方式更是大大提高了评审效率,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经济评论》杂志社促进学术发表的决心。非常幸运,我们的文章得到了修改后刊用的结果。会后我们针对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细致、中肯的建议,逐条进行了认真、详细的修改和回复。在论文正式发表前,编辑老师就格式规范、行文表达等方面与我们反复沟通、讨论、校对,确保了全文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整个投稿发表过程十分有效率且令人愉快,这让人不得不佩服《经济评论》杂志社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真诚地向杂志社各位老师的辛苦与努力致谢。
(《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在中小城市有价值吗?——劳动力回流视角的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