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一、论文选题的初衷
作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以理论研究见长,直接从现实问题切入的深入研究不多。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现实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正在成为一种主流。其实,我自己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在确定要做现实问题导向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后,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研究什么现实问题,也即论文的Topic。在学术训练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资深学者强调论文研究的问题(Topic)对于顺利发表有多么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问题决定一切,因为问题决定了论文的格局、层次和品位。一般来说,好的研究问题要么是重要的问题(important),要么是有趣的问题(interesting)。如果选题能够同时兼顾“重要”和“有趣”,当然是最好了。但很多时候存在一个权衡取舍。我个人更看重问题的重要性原则。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我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重要问题,答案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但难点在于:怎样写出新意。
研究共同富裕的文献数量众多,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也冲淡了选题的“有趣”度。当时,我心里猜测,不仅是读者,很多期刊编辑部应该都对这个选题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发表还是有难度的。正所谓“办法总比问题多”,有困难就要克服,解决办法是找到现有文献的盲点。经过梳理文献,我和合作者发现:第一,已有文献更多是从分配视角研究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强调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及其制度安排;第二,虽然也有少数文献从生产视角研究共同富裕,但论述还不够深入和彻底,基本停留于宏大叙事。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文献过度拔高了收入分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忽视了生产方式是共同富裕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正如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关系原理揭示的那样。因此,我们以《回到马克思的生产视角: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比较分析》为题,正是想要回应当前过度强调收入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的文献,展示马克思的生产视角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二、论文的“修炼”
在论文的匿名评审环节中,评审专家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回到马克思的生产视角,是否有“寻章摘句”“削足适履”的嫌疑,毕竟马克思的理论是19世纪的理论。第二,概念界定不清晰。新古典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大经济理论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代际之间的收入分配,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同代之间的收入分配。这样的话,怎样确保理论价值的可比性。如果没有可比性,又何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优越性?第三,文章不能只从比较视角给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价值,还应该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评审专家的这三个问题无疑是切中了要害。针对评审专家的疑问和建议,我们对文章做出了修改和说明。对于第一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常见问题。只不过,如果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大家通常认为这不是问题,而对于非政治经济学学者或评审专家来说,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研究想要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可,这个问题是必须正视的。在向审稿人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坦承这可能是一个问题,但对我们这篇文章并不构成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引用属于特定语境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事实上,我们引用的经典并不多,而且引用都是属于方法论层面的论述,方法论具有一般性,因此,我们认为不存在跨时空的“削足适履”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审稿人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比较研究的核心,即比较的标准和可比性。我们很感谢审稿人提出这个初稿中忽视的潜问题,通过回溯文献和讨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虽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代际之间的分配,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卡莱茨基模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关注的是同代之间的分配,但同代人的收入分配是更基础的,而代际之间的差异是同代人的差异累积和传递的结果。而且,本文的理论比较的标准是三大理论范式的增长模型所蕴含的“增长-分配”理论张力。因此,具有可比性。诚然,在意识形态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优越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作为学术研究,未必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本文是从理论层面论证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的比较优势,并没有诉诸于意识形态。对于第三个问题,也是审稿人让我们意识到理论文章也需要有现实意义或应用价值。因此,我们以国有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改革为切入点,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分析框架和操作方案。
三、投稿心得
这是我第二次给《经济评论》投稿,这篇文章在外审环节修改了两轮,最终获得了外审专家和编辑部的认可,得以录用和发表。值得一提的是,特别感谢编辑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支持。这篇文章能够顺利发表并被选作封面文章,足见编辑部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在稿件校对过程中,编辑部的陈老师和彭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共校对了6次,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今后要更加严谨,注意细节,尽量减少编辑部的工作量。
(《回到马克思的生产视角: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比较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