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发布时间:2022-08-16 08:05:25

 

李娅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规模、效率还是创新:产业政策工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研究》,这篇论文的写作始于论文作者对产业政策长期的关注。在我国产业政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对该话题的讨论早已跳出了产业政策是否需要的形而上的讨论,进入到更务实的关于政策的有效性大小和边界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产业政策实施的广泛性、持续性以及高成本性,准确评估产业政策的效果,并且进一步识别出产业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是什么,在理论与实践上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科学评价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是为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提供依据,解决争论的关键就是弄清产业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究竟如何。即我国产业政策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理解中国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产业政策”。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至今,国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性政策和针对某一具体产业的支持政策作为配套和补充,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产业政策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首先,是逐渐暴露出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的产业发展矛盾;其次,一些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形成不了最低规模的有效市场需求;最后,产业政策工具介入机制不清晰,虽然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政策工具介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政策工具的准确性。上述现实情况要求产业政策设计更加清晰,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更加精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因业施策”的研究定位,试图厘清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效果。

  论文的构思和写作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出发,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获取五年规划和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数量作为衡量产业政策的指标来讨论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产业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进行机制分析的时候发现,产业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长期且间接的过程,这样的研究只回答了产业政策是否有效(YES or NO)的问题,并不能直观地反应出产业政策如何作用,作用的大小,效果如何等问题。我们在思考,产业政策最根本性的规定是要有利于产业发展,具有鲜明应用导向的产业政策研究不应停留于YES or NO的判断,而应该刻画出产业政策是如何作用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因此,在第二阶段,我们将研究对象转向了微观主体企业,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技术角度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产业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研究发现,在产业政策扶持范围内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不论是一般鼓励产业政策,还是重点鼓励产业政策,都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同一个政策工具在不同行业的效果是不同的,而不同行业对政策工具的需求和偏好也不同。这样的现实问题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不同的产业政策工具对于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的作用效果如何?是促进了规模的扩张,还是效率的提升,抑或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本文的写作。

  本文将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评价从单一目标扩展到规模、效率、创新三个维度,以期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基于对政策工具自身复杂性和政策工具间差异性的考虑,本文对政策工具进行区分,选择实践中常用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机制、准入制度四个政策工具作为产业政策解释变量。最后,基于对政策作用效果行业异质性的考虑,本文将企业样本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划分,逐一进行探讨,并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自论文撰成初稿,到参与《经济评论》论文工作坊,再到投稿《经济评论》,作者认为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从论文撰写至收到录用通知的9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的真切感受就是“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我们的文章、思路和理念都在稿件的不断修改和精进中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这一过程须十分感谢《经济评论》的评审专家和编辑老师,他们专业严格细致、精益求精的审核给了文章一个宽广的成长空间和平台,也给了我们不断精进文章的极大激励。从参加论文工作坊,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的肯定,以及对论文方法的修改建议,再到投稿后审稿中匿名评审专家以及编辑部老师对文章提出的一针见血、专业细致的改进意见,都是使这篇文章得以完善的驱动力。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研究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对理论部分进行了精炼和重构,对部分实证进行了推翻重做,最终才有了成形的文稿。

  我们深知治学之路离九十里尚且迢迢,离行至半途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而行路之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我们也将继续报以不断推翻重构的挑战精神和持续精进的专业态度,继续在未来的长路上孜孜探索。

 

(《规模、效率还是创新:产业政策工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研究》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