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龙 朱方明 张承文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从2016年到2020年,受上级部门及单位委托,我四次带队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宜宾市、甘孜州、凉山州等地,对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及脱贫退出成效考核工作。不仅如此,从2014年到2020年的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带领自己的课题组或学生调研团队到精准扶贫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访谈,足迹遍及四川各类型贫困地区,乃至湖南湘西等地的贫困乡村。连续数年的村户调研,不只是大量问卷及案例的采集,更是脱贫实践感性认知和思考的累积。我们一方面亲眼目睹和真切感受到,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运用发展减贫和精准扶贫科学方略,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奋斗过程和历史壮举;另一方面也在观察和思考,各地区在大规模集中性脱贫退出之后,是否会存在一些脱贫基础薄弱区域或易返贫致贫群体。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中央决定,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巩固脱贫成果?如何科学度量和评估脱贫成果巩固效果?这是我们在脱贫攻坚实地调研中一直在关注,但近一两年才开始集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经济研究的灵感往往源自经济现实观察,但经济研究本身必须回到严谨的理论解析和方法运用的轨道上。在中国开启建档立卡与精准扶贫行动之初,我即申请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与施策效率研究”(项目编号:15CJL057),此后数年聚焦扶贫精准性与施策效率问题并展开研究。相关研究文献基于调研数据,运用AF及MPI等多维贫困方法对一些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进行多维评估与比较,这些研究尽管以“两不愁三保障”等中国式维度替换了“健康、教育与生活水平”等国际惯用维度,但从度量指标选择到剥夺阈值设计仍都未摆脱一般多维贫困范式的拘囿。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顺利结项,当年即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风险冲击下的规模性返贫预警、阻断与长效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JL060)。从精准扶贫到规模性返贫防范,国家治贫战略重心的转移,个人学术研究主题的升级,推动着我及课题组着力思考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前沿命题,而巩固脱贫成果评估正是其中的研究焦点。
应当讲,巩固脱贫成果不是传统意义的学术概念,未形成严谨的分析范式,也缺乏直接的文献根基,但这些因素并不能遮蔽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着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的宗旨,我们认为,对巩固脱贫成果(评估)的研究应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创新的大背景下推进。由此,我们尝试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语境与内在要求出发,进行巩固脱贫成果的政治经济学解析与评估。但是,巩固脱贫成果评估离不开贫困测度现代方法的运用。考虑到,一方面中国精准扶贫行动构成一场多维减贫的成功实践,“两不愁三保障”的全面脱贫目标恰好对应脱贫成效评估的多维考察;另一方面国际常用的AF方法及UNDP-MPI范式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多维评估、结构考察与区域比较提供了量化基准和分析框架,我们借鉴UNDP-MPI范式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多维动态评估体系。具体而言,在MPI指数框架下将静态绝对贫困标准转换为动态的巩固脱贫标准,构造基于巩固脱贫标准的MPI指数,进而利用村户抽样数据计算特定区域(群体)的MPI值,观察不同时期的MPI值及其结构因素变化,就可获得区域巩固脱贫成果评估结果。但是上述思路框架并非多维贫困方法的简单应用,而是基于政治经济学涵义解析的巩固脱贫成果评估方法的创新:其一,它突破MPI的三维度设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线,建构反映中国巩固脱贫成果要求的多维框架;其二,它基于巩固脱贫标准重新构造MPI,通过观察其值变化以衡量动态脱贫成效。
如多数学者所感受的那样,论文写作是一个痛苦创造的过程,论文修改又是一个艰辛打磨甚至再创作的过程,而其发表前又要经历一个耗费精力和心血的编审过程。本文2019年上半年即形成多维脱贫评估这一初步写作方向,但在数据搜集中遇到困难,常用的全国性农户数据库更新缓慢,课题组之前调研所得数据结构难于满足多维评估需求,为此我们决定按照写作需求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实地调研。2018年我参与了朱方明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深度贫困结构性分布与高质量退出”(项目编号:18AJL013)的申报并成功获批,在该项目支持下,我及朱教授团队成员组成调研组于2019年9月前往四川秦巴山区和大小凉山地区贫困县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经过调研团队及我指导的一些本科生的努力,采集并整理得到涵盖2015—2016年、2019年两个时段信息的有效样本。基于这些数据,我们撰写论文初稿并反复修改达一年之久。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调研区域及样本村户情况发生一些变化,为更好地满足部分关键指标(如收入脱贫稳定性)数据要求,我们于2021年上半年又进行了第二轮跟踪调研,补充完善了2019—2020年时段的指标信息,据此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我们将该文投至《经济评论》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有幸入选优秀论文并得到评审专家的批评指导,此后该文经过多轮评审和返修,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被正式录用。在修改期间,论文从题目到理论解析,从指数设计到数据计算,从文献述评到结论启示,都做了重要调整。应当指出,最终见刊的论文不再只是几位作者的成果,而是全体“创作参与者”的心血结晶,从选题到写作,从调研到计算,从修改到评审,从编辑到排版,我们感谢这一“创作链”上的所有贡献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文创作,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发展中国减贫理论,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深入实践一线去做艰苦的学术探索是多么重要。张五常这样评价经济学大师科斯,“他坚持经济研究要知道真实世界发生着些什么事,反对黑板经济学,而选上了一个题材不走到尽头他不会罢休”。我愿与各位同仁共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致力于探寻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把更多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感谢《经济评论》,和多篇学术佳作共此名刊,与有荣焉。
(《巩固脱贫成果的政治经济学解析与多维动态评估——基于秦巴山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的抽样调查》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