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2-06-17 15:19:26

 

赵忠秀  李泽鑫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因此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现阶段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论文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笔者2020年下半年跟随专家组在山东省企业调研时的见闻,在调研中笔者注意到部分企业对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提出诉求的同时,也对货物通关后的内陆运输和物流仓储等服务提出了建议。此外,部分企业指出其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囿于核心技术的缺失,长期遭受国际专利壁垒困扰——例如,企业若在专利纠纷中败诉,除了被要求停止侵权之外,还需面临巨额赔偿,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停滞与品牌声誉受损,甚至胜诉方以侵犯专利为由限制相关中国企业进军其本土市场。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利用假期时间梳理了与贸易环境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大量文献,发现过去几十年自由贸易协定和进口关税减让一直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焦点,但实际上,达成上述目标通常需要漫长的谈判。那么,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何?能否促进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通过何种渠道产生影响?

在与赵忠秀老师多次交流讨论之后,笔者便初步确定了论文选题。梳理文献后我们发现,贸易便利化与企业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测度方法国内外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贸易可以促进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诸多研究揭示了这一观点的经验相关性,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关注企业国内研发创新,对国际竞争的专利风险以及知识产权地域性特征的关注不够,并未过多涉及企业“国际化创新”与“专利出海”的现实特征。鉴于此,论文将企业创新行为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梳理了贸易便利化影响当地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并使用互联网开源数据与统计年鉴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测算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厘清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差异基础上,实证考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企业国内与国际专利申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在2021年暑期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完成了论文初稿。

此后,在与赵忠秀老师及国际贸易领域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之后,在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笔者先后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20219月于济南)、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1年年会(202110月于杭州)、第二十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202111月于北京)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全球价值链研究生论坛(202111月于北京,获博士组优秀论文),在宣讲过程中与诸位专家请教讨论,发现了文章中存在不足与可修改之处,经过反复认真修改和打磨,最终于202111月向《经济评论》投稿。

《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笔者投稿后次月便收到两位外审专家严谨且细致的审稿意见,包括模型推导、实证设计、工具变量选择和专利授权数据指标构建等方面,在经过两周的精心打磨与认真修改后,文章内容规范性与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在论文录用后,编辑部陈永清老师对文章文字内容以及公式格式规范进行了悉心指导,在历时近1小时的通话中,陈老师指出了文章大大小小十几个问题,这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笔者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从文章选题、文献梳理与数据整理,到完成初稿,再到最终录用的这段历程,笔者团队深感受益良多。企业可以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亦需在与诸多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夯实学术能力,“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贸易便利化与中国企业创新:从国内研发到专利出海》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