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以法治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22-04-12 08:58:36

 

李毅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环境司法强化、邻近效应与区域污染治理》这篇论文从选题、撰写到投稿、修改和发表经历将近两年时间,期间获得了诸多师友的帮助与支持,感恩于校内外专家给予的悉心指导与宝贵意见。论文经过多次打磨才得以顺利发表,非常荣幸能够通过论文故事板块将论文创造过程的所思所感与读者进行分享,一起共勉。

论文选题源自团队多年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追踪研究与深入思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 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 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对阻止环境质量持续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仍缺乏长效机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环境司法是促进污染治理常态化和形成长久有效治理机制的关键。中国在2007年开始进行环保法庭试点,贵阳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环保法庭。随后,中国各地区纷纷效仿,各级环保法庭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争相涌现,成为推动环境司法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各界对中国环保法庭的评价褒贬不一,学者们大多基于司法角度探讨其合法性与正当性,亟需通过实际数据进行严谨考证。鉴于此,我们尝试对环境司法的污染治理效应进行探讨。

借鉴已有研究,我们打算利用中国环保法庭设立这一政策实验,试图通过构造“准自然实验”,在双重差分(DID)模型的基础上验证环境司法强化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因果关系。DID模型参数识别需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稳定个体干预假设,该假设要求不同个体的潜在结果之间不会有交互影响,即每个个体的潜在结果不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干预状态。但是进一步了解,发现中国环境司法推进建立集中管辖机制,以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为单位实行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环保法庭的设立不仅会影响本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而且可能还会影响邻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因此,环保法庭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违反了稳定个体干预假设,采用传统的DID模型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偏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环境司法表现出的邻近效应可能有助于打破环境污染的属地治理模式,实现区域整体环境绩效的提升。阅读大量文献后,我们发现将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双重差分模型能够完美解决不满足稳定个体干预假设带来的问题,并且该模型能够考察环境司法强化对区域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主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得以明确,后续论文的撰写也就水道渠成。

初稿完成后,我们开始打磨和精修论文。202011月,有幸在第四届全国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对论文进行宣讲。此次会议得到了专家们提出的关于论文结构、理论机制以及实证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诸多宝贵意见,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向《经济评论》投稿后,我们很快收到两位外审专家的修改意见。两位专家不仅从论文结构安排和变量选取等方面给予了优化建议,而且还事无巨细地指出文中措辞不当之处,让我们得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最终顺利通过编辑部终审。此外,论文得以顺利发表也离不开编辑部老师们细致耐心的工作。论文录用后前后经过了三轮校稿,编辑老师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专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公式表达到措辞用句,每一欠妥之处,编辑老师们都会及时与我们进行沟通,并给予中肯的修改建议。

回顾论文的整个撰写与投稿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凝聚了无数日夜的苦思冥想与推倒重来,研究过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是要不断地思考,及时改变研究思路,敢于有先破后立的勇气。关注细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次的意外收获与惊喜时常源自对细节问题的深究,唯有细心对待,方能如你所愿。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行之不辍,慎终如始,则未来可期。

 

(《环境司法强化、邻近效应与区域污染治理》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