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区域技术结构变迁视角重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26 12:00:54

 

郑江淮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

 

本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提出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一重要观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不协调发展问题的出现,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地区间分工深化不足、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滞缓等。而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的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强调要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那么,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何种变化特征?以及发生、演化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

突破现有研究、提出新思路新想法的道路总是充满挫折的。我们这几年一直以专利数据为支持,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幸运地是,我们受到Jafe1986)采用相似度计算公式测度地区技术溢出的启发,巧妙地运用地区专利分类号,即某个行业所有专利中,计算各地区在相同的大类中,测度以小类统计的专利在地区间分布情况,我们将之取名为地区间技术互补指标。体现了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化。我们对测度公式和测度的内容进行多次详细的讨论和梳理,确认我们给出的概念是否恰当,是否真的能反映某一产品的技术来源于各地区的情况。敲定后,我们感到十分的兴奋。为此,我们计算了各层面地区专利数据,测度了各层面区域技术互补的分布特征。结果呈现出来的特征与我们的经济直觉是一致的,例如区域技术互补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区域技术竞争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当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区域技术结构从以技术竞争为主转变成以技术互补为主。并且,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较高区域的技术互补水平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较低的区域。这一事实特征与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符合。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到以区域技术互补为主的区域发展阶段,地区间在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合作和互动越来越多,而西部大部分省份虽然仍以区域技术竞争为主,但技术互补水平也开始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

有了特征性事实,下一步就是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上述区域技术结构变迁发生和演化的机制是什么?为了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且试图有新的视角或逻辑,我们回到文献和经典,特别是抓住与本文研究对象相关的代表性文献,经过梳理和排查,定位在产品空间和技术结构上,从阿瑟的《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得到很多启示,将经济发展从产品发现视角转换成技术发现视角,反复回顾我们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创新实践的认识和感受。经过深入思考,最终,从产品作为技术组合以及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这个视角,对区域经济发展从“产品发现”阶段到“技术发现”阶段的演变进行了解释,试图将后者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为其提出了一个特定的理论假说。经过再三斟酌,将其界定为“技术发现”假说,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解释了区域技术结构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凝练出一个命题:在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技术互补实际上是各地区企业应对产品市场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创新资源配置的地理范围,各地区创新要素在市场引导下共同进行的“技术发现”,并能最大限度实现产品技术来源的地理多样化以及产品自身多样化创新,最终带来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优势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拉大与没有进入技术互补的地区的发展差异。从现实的各地区发展差异来看,这个命题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东北振兴缓慢,为什么安徽等省份快速发展,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过去、现在、未来始终是地区间技术结构中最重要的创新枢纽或创新增长极,等等。

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我们积极邀请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空间提出建议,同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宣讲,发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在经历几个月的打磨、修改和完善后,我们确定了最终投稿论文,并将论文投到了《经济评论》期刊。

回首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从选题、测度方法尝试、指标确定,再到最后的论文撰写完成,我们受益颇多。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不仅将继续通过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分析等方式对文章的发现进行验证和拓展,还要加强原创理论的挖掘和证明,形成一个较为独特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研究领域。

 

(《从竞争到互补:区域技术结构变迁的测度与理论假说》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