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增长质量视角认识基建投资的扩张性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26 11:46:31

 

随洪光 周 瑾 张媛媛 张市化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基础设施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现象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议性话题。论文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作者2018年夏在云南旅行时的见闻,当时作者注意到云南省内山区众多,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一江之隔的村落之间虽然相距只有几十米,但仍需要几个小时的绕行才能到达。地形因素阻隔了物资和信息的流动,阻碍了市场一体化、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经济活动被“锁定”在有限的割裂的区域内。这些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又极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桥桩并不少见,且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毫无疑问,在局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是严重不足的。

但显然这是一个对独特样本的观察,在地形复杂地区或许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但在东部沿海区域或许相反。那么更深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目的除了供给公共品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扩张性政策功能。面对外部冲击,大规模的财政扩张重启,基础设施仍然是有效的扩张性工具吗?与早期追求数量扩张不同,在质量导向的新增长目标下,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手段能否满足促进增长质量提升的政策目标?

梳理文献后我们发现:(1)现有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数量层面,尚没有增长质量层面的文献。(2)对基础设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成本效率评估,对其扩张性工具的功能性作用研究文献极少。(3)对于地区异质性的考察仅简单控制地区特征,并未深入分析内部基础设施存量和外部网络条件的影响,而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作用恰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有网络条件。(4)对于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支出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作用鲜有涉及,研究视野的局限导致无法观察政策工具的外部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形成了边际贡献。一是对于增长质量测度难题,我们从增长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3个维度构建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PCA方法降维合成增长质量,克服增长质量测度难题,从增长质量的角度直接考察基础设施的作用。二是我们分别使用地区内部基础设施存量密度和同区域其他省份基础设施存量平均密度作为代理变量,考察了内部和外部两类网络效应。地区内部和临近区域网络条件的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特征,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与地区内部和外部基础设施密度均显著正相关。三是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通过非生产性公共支出和私人消费产生的间接作用。发现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私人消费,但可能挤出非生产性公共支出,间接损害增长质量,这部分研究为厘清政策工具的外部性关系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也进一步拓展了实证链条。

经过认真修改和打磨,我们将论文投稿至《经济评论》。外审专家给出了专业、细致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实证逻辑的阐述和工具变量的选取等细节问题。我们根据审稿意见,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认真地修改,尽力提高论文质量。例如,在工具变量的选取方面,审稿专家针对选取临近区域其他省份平均基础设施水平作为工具变量存在的逻辑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采用样本地区的地形复杂程度与布伦特国际油价指数的交乘项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工具变量进行检验,补强了原有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再如,限于篇幅限制,针对论文第四部分的内容是选择基础设施影响经济质量的机制分析还是政策工具的排他性和互补性检验,我们进行了多次反复探讨。审稿人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考虑到政策选择存在机会成本,不同政策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忽略这部分内容无法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保留竞争效应和乘数效应,舍去了机制检验部分。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论文的数据选择、识别方法、实证逻辑等。

回顾论文从初稿完成到最终录用的这段路程,观察现实、对照理论、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反复修改,于事,是一次深入思考的过程;于人,也是一次视野的拓展。最后,感谢《经济评论》给与的肯定和支持,让我们有机会跟其他研究者分享我们的工作。

 

(《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是有效的扩张性工具吗?——基于增长质量视角的流量效应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