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全球经济外生冲击加速 负利率研究需提前布局
发布时间:2021-12-28 16:25:25

 

张龙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广发银行总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当时还在学校写货币政策方面论文的我,恰好意识到这次疫情将会给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带来一定挑战。从历史经验来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两次造成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重大外生因素冲击,都引起各国央行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予以应对,更有甚如2008年始于美国的QEQuantitative Easing)计划引起了全球量化宽松竞赛(现在回头来看,新冠疫情同样引起了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竞赛)。

由此,在放寒假前我找来所指导的学生厉沛霖,在叮嘱其回家路上注意安全的同时,也给他布置了寒假作业,要求他在寒假期间多了解一些近年来全球利率持续下行的典型化事实、超低利率成为新常态的证据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学术文献等,这一叮嘱也恰好是后期灵感产生的引子。

随后,厉沛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持续关注宽松货币政策和超低利率方面的学术文献及现实背景。基于此,我的两位学生厉沛霖和牛洒洒也有针对性选修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洪正教授主开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课程,课堂上洪教授提到:“近些年,日本和欧洲出现的名义负利率问题比较有意思,如果有学者能研究明白、理顺清楚名义负利率的作用机理,那么该同学一定对货币政策了解得比较到位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洪教授的一席话瞬间激起了厉沛霖和牛洒洒的共鸣,形成了论文的灵感来源。于是,两位学生课后找到我进行沟通探讨。考虑到两位学生在技术上还较难以驾驭负利率的高水平实证研究,而文献综述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名义负利率的内在机理及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以及成文后更有助于相关领域学者快速了解名义负利率的研究进展。因此,我最终给厉沛霖和牛洒洒的选题即是名义负利率的文献综述。

确定选题之后,我便指导两位学生踏上了论文创作之路,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每晚共同阅读两篇负利率及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文献。三个月后他们的文献储备量将近200篇,厉沛霖主笔、牛洒洒配合开始了论文写作。在最初的10天,由于“执笔”困难,两位学生仅写出了1000多字的引言部分,我便给他们讲解了论文写作技巧,确定了论文写作框架:引言;名义负利率的实践;名义负利率的传导机理;名义负利率的影响效果;名义负利率的争议、启示与展望。随后,厉沛霖和牛洒洒按此思路,参考众多央行学者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对政策传导机理、操作逻辑和作用基础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一个月后即向我发来了初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对论文进行了细致修改,并将题目确定为“名义负利率的政策操作:评价与展望”。

论文完成后,我和两位学生便开始挑选投稿期刊,综合考虑了三方面因素:一是在网上论坛里学者们的评价,普遍认为《经济评论》审稿速度快、不拖沓,编辑部老师沟通很nice;二是《经济评论》在我校期刊分类中仅次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A类期刊,期刊排名和质量较高,发一篇如此等级的期刊论文有利于学生学术生涯高起点的开启;三是《经济评论》的综述类文章发表数量和质量位于国内CSSCI前列,本文的写作视角恰好适合《经济评论》的期刊风格。因此,在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即刻将论文通过在线投稿审稿系统投到了《经济评论》。

投稿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初审和外审过程,我们在系统里看到了外审意见,总体来看,外审意见较严格、质量较高。随后经过两周时间的思考和修改,我和厉沛霖、牛洒洒将论文题目修改为“名义负利率传导机理与传导效果:文献综述”,并将结构调整为:名义负利率的实践;名义负利率的基础与传导机理;名义负利率的传导效果;名义负利率的争议、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提交的修改稿经过20天的复审后,我们再次收到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深入思考和领会,我和厉沛霖、牛洒洒压缩了名义负利率实践部分的篇幅,丰富了传导机理和传导效果两个部分的内容,并将传导机理按利率渠道、银行信贷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通货膨胀效应六个方面进行梳理。上传复审修改稿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编辑老师多次与我沟通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其悉心指导下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并顺利通过终审获得录用。

收到《经济评论》录用的第一时间,厉沛霖和牛洒洒便给我打电话表达了喜悦之情,实际上,在喜悦的背后也是经历了论文写作难以下笔、外审专家严格的审稿意见难以修改、编辑部老师细心指出很多毛病等一系列尴尬又困难的过程,但与此同时,恰恰是我与两位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外审专家的高质量意见、编辑老师的细心把关和辛苦工作,才成就了论文的发表。

 

(《名义负利率传导机理与传导效果:文献综述》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