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飞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从投稿到最终录用经历多次修改,收获颇丰。整个写作过程主要从中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出发,基于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这一现实问题,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思路,逐步展开分析与探讨。尽管现有研究普遍将制造业金融化和服务化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两者互动关系的探讨上却相对薄弱。前期我们阅读并整理了大量与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的文献,其中很多研究关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合作提升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化对制造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也有部分文献涉及,却鲜有文献直接探讨服务化与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对金融化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关注但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诠释制造业服务化和金融化关联的视角很多,如何精准地识别关键因素确实是论文研究初期遭遇的主要难题。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寻求高收益率的金融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利润率持续下降,而利润率下降与其产品供给方式过于陈旧有关,这决定了从我国日益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也为论文选择经营利润角度来理解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与金融化做好了理论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另一难题则是内生性问题。服务化与金融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如何精准识别服务化对金融化的影响在机制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值得深入思考。我们结合制造业服务化对于全球价值链增值的独特优势,针对性地剖析了服务化如何通过提振企业经营利润来实现内部资本配置的问题,无外乎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本由金融部门向生产部门的回流,这使得论文的机制分析更为聚焦。同时,制造业服务化采用的是行业数据进行表征,而金融化则采用企业数据进行表征,在技术层面验证服务化对金融化的影响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毕竟行业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企业因素对行业行为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在提出制造业服务化能否通过扭转经营利润颓势而降低企业对金融资产的依赖这一研究问题之后,我在论证中使用2004—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1373家企业数据,完成初稿撰写工作。经过与合作者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之后,笔者发现初稿中存在一些不足与可修改之处,于是在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全文的理论机制构建上,通过从不同视角分析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与金融投资行为之间的关联,大多发现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对其金融投资行为存在抑制作用,提出服务化通过转变制造商角色的服务要素投入供给,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在实证检验过程的调整上,考虑到纯粹生产型企业在样本中数量较少可能带来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处理。此外,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通过工具变量法进行再估计.经过一系列检验后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相符。此时论文结论已经具备较强的可信度,研究贡献也更加清晰。
从投稿到录用的过程中,笔者经历了两轮外审,外审专家给出了严谨且细致的意见,包括理论机制的阐述、实证细节的完善等。基于这些建议进行修改后,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经历了论文修改阶段,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编辑老师也对论文的遣词造句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在文字表达方面提出了精细的修改建议,这进一步增强了论文语言、逻辑、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于我们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
回顾论文从提出研究问题到最终发表的过程,我们深感受益良多。论文的不断修改使我们感受到经济学学术论文不仅需要严谨的理论模型作为工具,更需要核心思想的前沿性与论证的严密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磨与思考,才能收获比较理想的结果。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能否抑制金融化?》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