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珊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关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探讨,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企业特征和经济制度因素方面,我们团队则长期关注文化产业、产业融合等领域。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底蕴之深厚,毋庸置疑,如果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挖掘文化价值,不能充分凸显文化之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主观意识和经济决策,进而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多元文化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如何?通过何种渠道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
从想法到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首先,文化因素涵盖甚广,较难测度。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停留了许久,直到有幸拜读刘毓芸、戴天仕和徐现祥老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汉语方言、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一文。初读这篇文章便让我激动不已,再次细细品读更是获益匪浅,困扰良久的问题似乎有了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学习相关文献,我重新确定了思路——用方言来反映文化。方言是语言基于地缘关系演化形成的分支,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但方言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因此,笔者最后将论文题目落脚在“方言多样性”上。
其次,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处理和生产率测算较为复杂繁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具有样本量大、指标多等特点,是反映我国制造业发展客观事实的良好样本,但存在样本匹配混乱等问题。为此,我咨询了多位师兄师姐的意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完成数据的清洗和处理,从中挑选出制造业企业数据,利用LP法测算生产率,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使用1998—2007年数据考察文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可能存在样本数据陈旧的问题。但论文意在揭示方言多样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试图在挖掘多元文化价值的同时减轻其负面影响,核心解释变量——方言多样性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对样本时间要求不高。
最后,上述问题只是创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实证设计和论文撰写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所幸的是,文章的基准回归结果十分稳健,且与预期相符,前期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后续的稳健性测试、异质性分析以及作用机制检验也相对顺利。我是第一次独立撰写论文,多次向前辈们请教论文的写作框架、行文思路等,经过反复修改形成定稿,最终于2021年7月向《经济评论》投稿。
《经济评论》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很高,半个月通过了初审,8月中旬便收到两位外审专家十分专业且细致的审稿意见,包括数据处理、实证设计、假设提出、标题和关键词确定、写作思路等十多条意见,在经过两周高强度的修改工作后,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大概10天后,便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审稿意见反馈信撰写的粗浅理解,反馈信是作者和专家沟通的桥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应认真对待并礼貌回复,对于同意并完成修改的内容在论文中以红色字体标注,对于不认可的意见则要与专家积极沟通,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回顾论文的写作过程,从选题、数据处理、实证设计、论文撰写,到投稿、修改和录用,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我也有过怀疑、迷茫和不安,庆幸的是导师、师兄师姐、外审专家、编辑老师在数据处理、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点亮了我对未来科研生涯的信心。最后,祝愿每个科研人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科研路越走越远、越走越灿烂。
(《方言多样性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率?》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