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深耕学术厚土 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24 14:43:48

 

张兵兵  周君婷(南京农业大学)、 闫志俊(南京师范大学)

 

得知论文被《经济评论》录用,笔者倍感荣幸,回忆从论文写作到投稿一路的历程,感悟颇多,现将整个过程的所感所悟分享给大家共勉。

选题要落地求新。笔者认为,好的论文选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联系社会现实;二是切入新的研究视角。笔者长期从事低碳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经济学的论文研究一定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透过社会现实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政策建议,脱离社会现实的研究必将失去学术的价值与意义。而论文的选题基于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大背景,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就选题而言,较为贴近现实,凝练出的中国经验也较有意义。另外,切入的视角要独特。广泛阅读文献,要敢于打破传统选题不能写出好文章的思维僵局,勤思边际贡献。论文的选题也曾有学者类似做过,但笔者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测算方法还是理论分析框架乃至实证设计均不同于以往研究。正是有了这两点,论文的选题才被期刊认可,突破初审关卡,进而进入外审,有了较大刊出的可能。

著文需深挖细掘。当前,随着实证方法的精进,多有文章陷入实证的怪圈,却忽视了论文本身的内在逻辑,看似复杂计量的背后,文章故事四分五裂,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落地到实处。学术内卷的背后,在规范的实证基础上,深挖研究内容,讲好论文故事,才是冲出学术内卷重围的重中之重。过往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文章的分析范式多聚焦传统的0-1虚拟变量等,鲜有去深挖政策的具体内容,自然也难以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理论提炼出中国经验。笔者在撰写论文时,尤为注意到这一点。既然去评估政策的净效应,那就必须去深挖政策文本,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创作过程中,我们运用文本检索方法,将试点城市发布的工作实施方案及政府文件出现关键词的频次进行量化,运用熵值法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指标,尝试深入剖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能源效率的内在机理及传导渠道;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去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从不同资源禀赋、工业特征、金融发展水平和区域城市多维度去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异质性影响;提出持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范围、因地制宜设计政策工具组合、共建区域间协同合作机制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重要保障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内容既丰富了政策因果关系识别的相关研究,也可以为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持续推进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提供实证支撑;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善作不如善改。向《经济评论》投稿到被录用仅历时3个多月,编辑部工作之高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审稿专家详细且严谨的修改意见使得论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论文一共经历了两轮外审,两位外审专家从实证规范分析到文字阐述的内在逻辑都给我们提出了非常细致的意见,我们也非常认真地对待,用近万字的修改说明向审稿专家详细阐述了论文的修改过程。在逐一修改后,论文更加完善,同时也从审稿专家给出意见的详细原理阐释中纠正了过往的一些错误认知,收获颇丰。在论文被录用后的四轮校稿中,编辑部老师多次与我们电话沟通文章细节问题,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们十分敬佩。通过这次投稿,我们坚信,善作不如善改,论文刊出的背后,凝聚着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无数心血。

未来,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深耕学术厚土,讲好中国故事!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来自三批次试点政策实施的准自然实验》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