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巍(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论文的选题灵感来源于东北地区连年发生的人口流失和经济萎缩现象。传统的以劳动力流动规模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地区经济差距、地区经济分化问题的解释受到挑战,学者们对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间经济差距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包括我的三个博士生在内,我们也试图攻克这一理论问题。在和三位博士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分别是“投资决定地区经济差距”“劳动力流动规模决定地区经济差距”和“技术进步方式决定地区经济差距”。在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三位博士生的观点本质上殊途同归,像是站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性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到“技术模仿驱动”再到“技术创新驱动”,这种技术进步路径的转变,对应着不同生产要素流动规模和配置结构的转变,要素配置结构的动态规律必然在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上有所体现。在研究中,我和学生们逐渐形成了“结构性要素追逐技术”的学术观点,并开始着手尝试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来证明该学术观点。
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从理论层面来阐释不同技术路径对要素的引致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内生反馈机制。在简单要素驱动阶段,人口红利一直是研究劳动力流动和地区经济差距的重点,然而如何内生地揭示人口红利从充足到消失,这是对传统研究话题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此外,对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转移的刻画,要显著区别于传统贸易理论中对要素在国家之间转移的刻画。如何将单一地区的内生增长模型扩展到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另一大挑战。我们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后,最终构建了包含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的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同时将简单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人口红利窗口期逐渐关闭这一典型事实引入劳动力流动方程,使得“技术进步——要素流动——要素、技术内生反馈”这一逻辑闭环形成。
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的过程,说实话十分坎坷。关于“有效技术模仿”这一变量的构造,一方面需要其具备经济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克服内生性,十分困难。起初我们采用引进国外技术合同金额这一指标对“有效技术模仿”进行衡量,同时采用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来克服内生性。审稿专家提出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问题,采取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并建议我们重新寻找工具变量排除内生性和确定实证模型的稳健性。拿到审稿意见后,我们在感叹审稿专家观点犀利的同时,更在思考如何进行修改。多次讨论后,我们最终选定“高技术产品进口数额”、与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劳动生产率差距”等指标作为工具变量。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我的一个学生具有金融学专业背景,他提出在进行资产定价过程中往往会将一系列相关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降维,合成新的指标作为工具变量。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尝试,结果令人十分欣喜。这也提醒我们有时候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在科学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评论》是一个效率很高的期刊,从投稿到录用经历了近三个月。论文经历了两轮外审,两位审稿专家都给出了非常严谨且细致的意见,包括理论模型假说的提出和关键结论的提炼、实证模型中核心指标的构建与优化、实证内容的完善等。参考这些意见,我们对论文初稿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与审稿人的交流过程,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论文最终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得益于外审专家专业的指导以及编辑老师高效的工作。编辑老师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十分令人钦佩,在多个轮次的校对中,她们多次与我们进行电话沟通,反复商讨和研究论文中的公式设定、措辞表达甚至标点使用,在其帮助下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回首论文写作到发表的这段时间,我们收获颇丰。论文的投稿与打磨,令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字和理论模型是表达学术观点的不同工具,清晰而丰富的文字表达、严谨而缜密的理论模型都是讲述、证明学术观点的武器,而经济学学术论文的灵魂不仅在于严密的模型论证体系,更在于论文的核心思想。希望论文能够为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多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共同加入区域经济学领域的探索中来。
(《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异质性劳动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演化》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