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学术发表还需“Slow but Steady”
发布时间:2021-09-24 14:41:33

 

马骏(江南大学商学院)

  

相信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同行都知道,一篇文章从最初的构思、模型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论文的写作到之后的投稿、修改和录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同西天取经,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推翻、论证和修改,最终发表的文章与初稿可能已经风马牛不相及。回顾论文的发表过程,同样是坎坷万分。论文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笔者在2017年初与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的学术讨论,当时我们注意到国内有为数不少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布局互联网的涉入和转型(有的已经非常成熟),用这两年时髦的话来说——企业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但是,当时国内外对于我国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经验性研究非常有限,大部分仍然处于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阶段,对于企业互联网转型背后的缘由以及转型效果的大样本检验非常匮乏。

基于此,经过与博士生导师的讨论,我们首先写作了一篇关于国内上市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效果的实证文章,于20179月在《管理学季刊》上发表。这篇论文发现,我国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并非呈现出线性成长趋势,而是先经历绩效的下滑,最后才获得绩效的成长。沿着这篇论文的思路,我们梳理文献后发现,现有研究对于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背后的关键逻辑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尽管过去研究识别出了很多关键因素,但这些企业进行互联网涉入到底是响应外部制度压力而被动转型,还是自身真正认可并主动而为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和分析,并于20183月形成初稿。但投稿过程却没有第一篇论文顺利,经过几次外审修改退稿以后,论文在理论、逻辑和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最初,论文在讨论传统企业互联网涉入的同群效应时,基于社会学习、制度同构和网络外部性三个机制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很好地凝练出理论贡献,导致论文的理论性较差。由此,作者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最后以Marquis Tilcsik2016)提出的制度等价效应(Institutional Equivalence)为对话文献,回应并拓展了这一理论,进而形成论文的关键理论贡献。

在修改工作完成后,我们将论文投稿至《经济评论》,主要是考虑到《经济评论》在业内较高的认可度以及研究主题的契合性。经过两年多的打磨,论文在投稿后很快被送外审,两位外审专家的修改建议非常具体且具有建设性,让论文的质量又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比如,在讨论同群效应时,我们没有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但识别同群效应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行为决策具有同时性Manski1993),新政策出台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行业或地区内所有公司,致使大家行为表现出一致性,然而这种行为相似性可能并不是因为同群效应导致,而是外部冲击所致,抑或是一种巧合。但是,这种外部冲击在实证过程中无法量化和消除,进而需要内生性检验。因此,我们进一步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内生性问题处理。再如,在模型设定上,被解释变量无论是互联网涉入哑变量,还是涉及程度,都与解释变量——行业上年度平均互联网涉及存在自然的相关关系。即使自变量用上一年的均值,也可能导致相关性显著,因为去年涉入互联网的,今年仍然还是会涉入互联网。如果涉入互联网行业比较集中,回归结果肯定会很显著。因此,模型设计存在瑕疵,审稿专家建议被解释变量用新增互联网涉入指标。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新增了目标企业当年是否有新增互联网涉入以及目标企业当年新增互联网涉入程度两个变量进行假设检验。以上两项工作的修改花费了我们大量时间,因为涉及工具变量的选取以及相关数据的补录工作,这也是论文在修改过程中遇到的较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此外,论文还就变量设计、理论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完善,使得整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让我们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论文录用后刊出前,编辑老师反复对全文进行阅读并给出了非常细致的修改意见,从遣词造句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仔细斟酌是否恰当,对语言或结论相对主观的部分也给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

再次回顾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过程,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学术之不易、文章发表之艰辛。在学术界内卷的大趋势下,作者多次听闻学术大牛们花了数十年时间最终发表了一篇TOP期刊文章,自己发表的文章也多在2~3年的时间周期,从最初的迷茫、自闭到后来的适应、接受甚至享受这一过程——“Slow but Seady”。望以此文自勉,同时与学术同仁共勉。

 

(《被动模仿还是主动变革?——上市公司互联网涉入的同群效应研究》载于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