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震凯
(江南大学商学院)
转眼之间,从《创造还是破坏: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一文投稿到刊发已过去一整年。这是博士毕业后,作为一名新晋青椒后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回顾过往,对于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感慨良多,这里简单聊聊这篇论文背后的故事。
一、论文选题
先简单谈下这篇论文缘起吧,笔者的博士毕业论文重点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高铁是其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时我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除去毕业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拓展的想法,其中高铁对于就业的影响就是一个重点关注对象。虽然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思路,但苦于毕业论文写作、就业准备等一系列工作而搁浅。繁杂的毕业、入职手续之后,终于有了暑假这样的一个“空窗期”,此时便开始了论文的模型分析、文稿撰写。论文初稿完成于2019年10月,是我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开展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从现实意义来看,论文选题基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例如,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增速下滑、出口负增长等可导致经济硬着陆的负面因素,出台了以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一揽子计划,涉及投资金额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又如,为补齐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个短板,中央政府通过扩大对中西部的有效投资,进一步加快包括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相比传统铁路的发展历程,高铁是铁路中的新生事物,是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重要标志,改变了传统铁路的低效局面,属于新型的交通模式,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极大改善。超速发展的高铁是中国大国速度的一个缩影,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从微观视角分析其对就业变动的研究较少。
二、论文撰写
论文工作的正式开展是在2019年的暑假,由于有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在理论推导、模型构建、回归分析时并未遭遇太多的挫折,初稿完成时字数已达2.5万。在论文准备前期,笔者阅读了众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虽然既有文献分别针对高铁以及就业变动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尚存在以下两个缺失:一是既有研究在分析高铁对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时,主要基于宏观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未有微观层面的相关证据支持;二是既有研究大多关注高铁对总就业或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效应,鲜有文献讨论高铁对制造业就业的冲击作用。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高铁开通对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并探讨高铁开通的“创造性破坏”作用。
虽然2019年10月就已完成初稿,但苦于开学后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新的身份,对于初稿的修改也是断断续续,修改的重点是语句和行文逻辑,在此期间与两位合作者不断展开探讨,删掉了部分关联不大的内容,使得论文主题更为明确。除去与合作者的交流外,我们也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汇报并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会后及时进行总结,汲取有益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
在归纳创新点时,我们认为对既有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与既有文献基于地区或者行业等宏观数据,仅从总量角度测度有所区别,我们基于微观数据综合考虑了企业就业结构调整、企业进入和退出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并探讨高铁开通存在的“创造性破坏”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二是丰富了有关制造业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针对就业变动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但大多关注高铁开通对服务业的冲击作用,鲜有研究探讨高铁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我们希望从一个新视角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三、投稿与修改
笔者博士期间的第一篇期刊论文是发表在《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的《中国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实证分析》,为笔者此后的博士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自然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如果能够发表在《经济评论》上,哪怕只是过个初审,那么对于笔者都是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开端。就是带着这么一个简单的初衷,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官网上在线投稿审稿系统中提交了论文。初审阶段正值“新冠肺炎”肆虐时期,武汉处于“封城”状态,但编辑部的工作仍稳步展开,不到两个月就进入外审。看到论文进入外审,我打电话给合作者王美昌博士说:“虽然才是通过第一步,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对于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舞。”
论文经历了两轮外审,审稿专家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我们针对意见逐一进行修改,并顺利通过了复审。虽然整个过程处于疫情期间,但从投稿到录用总共耗时不到半年,《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高效务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论文在我们几次自行校稿后,编辑部老师还是发现了论文中多处错误,并及时通过电话和我们沟通确认,她们的严谨和细致让我们获益良多。论文最终发表于2021年第1期,距离《中国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实证分析》一文已过去了整整5年,不禁感慨韶光易逝。每一篇论文的正式刊出,都只是过往一个小阶段的句点,是自己研究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学术路漫漫,我将继续砥砺前行。
(《创造还是破坏: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载于《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