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政治经济学与公司治理跨学科实证研究的“惊险”一跃
发布时间:2021-01-29 20:38:29

 

高岭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虽然我的专业背景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是国民经济管理,硕士和博士都是西方经济学),但我的研究专长和侧重点其实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博士期间,我接触了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的文献,很感兴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周业安教授曾提醒我看看是否能把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公司治理文献相结合,做一些跨学科性质的理论或实证研究。自从我确定做劳动过程与公司治理这个方向后,周老师经常会把他看到的有关劳动经济学与公司治理/公司金融的跨学科文献发给我,特别是李小荣等(2019)发表在2019年第3期《经济学动态》上的一篇综述《劳动力市场与公司金融关系研究进展》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把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过程文献(我对这个文献的把握主要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谢富胜老师的研究和帮助)与主流的劳动经济学文献视为“广义的劳动经济学”文献进行阅读。劳动经济学与公司治理/公司金融是当前一个新兴的但非常热门的领域,我把焦点放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上,主要是基于现实层面的考虑,回应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对企业技术升级有负面影响?一方面,早在2015年,《中国薪酬白皮书》的统计结果就显示我国制造业平均薪酬涨幅达到71%,并且至今仍未有明显的衰减趋势。另一方面,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个典型事实,我认为有必要探索薪酬溢价能否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协同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没有查阅相关文献之前,我就有一个直觉,雇员薪酬溢价的理解应该有两个维度:纵向的和横向的。纵向的雇员薪酬溢价是指企业内部的普通雇员相比高管的相对工资,而横向的雇员薪酬溢价是指企业之间的现象,即一个企业的普通雇员的薪酬相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普通雇员的相对工资。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我发现的确有文献指出薪酬溢价或薪酬比较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但同时也发现已有文献普遍把重点放在了纵向维度研究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这里的绩效包括创新水平)的影响, 而对于横向维度的雇员薪酬溢价,只是寥寥数语的浅层次讨论,甚至干脆一笔带过。这个发现,我认为是一个机会。既然现有文献的重心是纵向维度的雇员薪酬溢价,如果我把重心放在横向维度的雇员薪酬溢价,就是对现有文献的一个边际贡献。而且,现有文献的基本共识是企业内部高管和雇员的薪酬差距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创新。换言之,纵向的雇员薪酬溢价会抑制企业创新。对此,我的疑问是:横向的雇员薪酬溢价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影响?初步的回归结果表明,横向的雇员薪酬溢价会促进企业创新。这表明雇员薪酬溢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其实具有异质性。

这个初步的研究发现让我有点激动和惊喜。于是,我把想法和初步结果告诉了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的指导老师杜巨澜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博士生朋友余吉双。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综合考虑雇员薪酬溢价的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是一个好角度,而且,结论相比现有文献有一些新意。为完善这篇论文,我们在理论分析部分增加了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过程理论文献和目前主流经济学者还不是很熟悉的拉佐尼克的创新型企业理论。在论文的第一稿,我们其实是把创新型企业理论的组织控制条件作为雇员薪酬溢价影响企业创新的调节机制进行分析。但是,在讨论中,杜老师认为如果再加上分样本的异质性分析,论文的篇幅可能会很大,我和吉双认为很有道理,就删去了组织控制的调节效应。修改后的论文非常幸运地获得武汉大学2020CEDR 云论坛的展示机会,收获了CEDR 云论坛暨《经济评论》云开放编辑部(第 2 期) 与会专家的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特别是《经济评论》编辑部叶初升教授的评论和建议。得益于叶老师的有益评论,在异质性分析中,我们除了研究雇员薪酬溢价的异质性,还研究了薪酬溢价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高科技行业的国有企业和非高科技行业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程度高的国有企业和市场化发展程度低的国有企业的异质性,这使得论文的主题更加明确,内容也更加丰富。

在因果推断中,本文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内生性问题。为缓解内生性,我们首先考虑借鉴已有文献构建工具变量的方法,发现孔东民等(2017)和我们的研究最为密切,但不幸的是我们发现,根据孔东民等(2017)的方法构建的工具变量在我们的研究中是一个弱工具变量,并不是理想的工具变量。于是,我们借鉴了孔东民等(2017)利用所得税冲击构建工具变量的思想构建了一个与之不同的工具变量。为进一步消除内生性的干扰,我们还想过利用2008年的新《劳动合同法》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估计。但是,劳动法的影响是全样本的冲击,只能加入时间差异,加不了组间差异,不能做DID。因此,本文只使用了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诚然,本文构建的工具变量不是最恰当的IV,而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一个次优的IV

综合云论坛专家和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建议,我们对论文做了进一步完善之后,最终得到了《经济评论》编辑部的肯定。在出刊前的校对过程中,编辑部的彭爽老师和陈永清老师再次就论文的理论、实证设计、图表和文字规范,与我们做了细致的沟通。这次投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经济评论》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以及《经济评论》对稿件的高质量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相信《经济评论》今后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雇员薪酬溢价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载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