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如何“减负”才能促进企业创新?》的写作经历
发布时间:2020-09-04 10:24:49

 

万威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中国的经济转型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边缘力量的推动(科斯、王宁,2013),但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政府干预通常被认为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我们很容易忽视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政府在干预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二是市场化的推进不可能完全靠市场自发演化。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政府制定政策的逻辑和分析政策的影响对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革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二是对企业自身进行改革。从规制的角度看,政府对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进行改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放松经济规制和加强社会规制。经济规制是指政府对企业投资准入、价格和产量等方面的规制,社会规制是指政府对于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规制。中国规制改革的过程就是逐步放松准入规制、价格规制等经济规制,逐步加强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制等社会规制的过程。

在博士生阶段,我们的研究正是围绕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在放松经济规制方面,我们分别从行业间和行业内两个方面分析了竞争对于价格规制的影响,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经济》和《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在加强社会规制方面,我们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依赖于企业的合规成本,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上。

后来我意识到,我们前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对市场环境进行改革,忽视了政府对企业自身进行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很大的份额,且经营体制僵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主体,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证研究中,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国有企业民营化产生的影响。但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是不大可能进行民营化改革的。对于这些企业如何通过改革提升其绩效,则较少有文献从实证角度去探究。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个典型的特点是背负了沉重的社会负担。既然这些企业很难进行民营化改革,那么如何通过减轻这些企业的社会负担,提升其竞争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梳理,我们发现无论近期还是早期,给国有企业减负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期的文件中,2015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杜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指出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竞争,集中资源做强主业

在更早些时候,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背负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不是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符。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企业非生产性的后勤服务单位和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要创造条件逐步分离出去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20021118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即859号文件,开始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改革。859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改制企业与原主体企业除产权关系外,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很好地契合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减负的改革方向。

2002年底开始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一方面希望通过主辅分离减少国有企业的负担,实现精干主业、减员增效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辅业改制安置(原企业的)富余人员,减少社会再就业压力。精干主业、减员增效最终需要体现在企业创新上。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减轻了由政策性负担导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企业逐渐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为了在市场上生存,不得不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使用倍差法实证分析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显著提高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方面的创新。创新反映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因此,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达到了精干主业、减员增效的目的,减负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我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1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促进企业创新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实现。(22002年以前的主辅分离改革,没能通过辅业改制减少辅业对主业的依赖关系,实际上是分而不离,并没有促进企业的创新。(3)在市场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和地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给企业减负的同时,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提高国企改革的成效。

与之前的文献相比,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看,虽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一项重要的国企改革,但目前尚无文献对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从企业创新角度看,现有研究企业负担对创新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税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上,但对于其他减负式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仍有待分析和检验。

本文从2018年年初开始构思和写作,那时候我已经结束了博士论文的预答辩,但离正式答辩还有一段时间。趁着那段间隙,我开始梳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做了一些初步的实证分析。博士毕业之后,在李桂娥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论文了进行大量的修改和完善。老师对论文几度增删,凝聚了大量的心血。

20193月我们投稿《经济评论》,大概一个月(不到一个月)就进入外审。外审之后,大概一个月(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两份外审专家的意见。两位外审专家均对本文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同时从提升论文质量方面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我们根据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修改,使论文的逻辑思路日益清晰。论文返修稿发出后,大概20天就收到了录用通知。论文从投稿到录用不到3个月,《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高效与务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录用并非论文发表的终点,校对也是论文发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编辑部进行正式校对之前,我跟老师也已经校对了好几次,每次校对完我们均会进行沟通交流。但即便如此,在编辑部开始正式校对之后,编辑部老师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在第一轮校对结束之后,编辑部老师们针对我们返修的结果,提出了30多个问题,细致到具体的用词和标点符号,在对论文进行第三次校对时又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编辑部老师们严谨的态度和作风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对论文的严谨性和可读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减负”才能促进企业创新》载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