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以智能化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0-03-19 17:15:45

 刘  亮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当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开发与应用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相继围绕人工智能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等战略规划。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就在笔者撰文写作历程时,我国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人工智能在医疗防护、疫苗研制、大数据分析、企业生产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疫情过后,人工智能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与落地,同经济社会进一步深度融合。因此,研究智能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对于我们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与规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论文的初衷。

确定选题后,我们着手查阅文献,但是却发现关于智能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论文并不多见,更多的文献是围绕人工智能或智能化对经济、劳动力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我们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CES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智能化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智能化过程中也需要物联网、智能电网、通信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化人才等互补性要素投入,只有与互补性要素投入配合,智能技术才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智能化也将一定程度上提升资本与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而在智能化初期,智能技术与互补性要素投入不足,智能化的生产率效应较低。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智能化资本存量的累计与不断深化,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将逐渐显现并加速扩散。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存在U型影响,智能化初期,虽然基础设施、劳动人才等相关投入较多,但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明显,此时智能化并不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但当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人员、智能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方面更为完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成本更低,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提高,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实现了经济增长集约化。

在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尝试建立实证模型检验猜想。我们发现,智能化水平的准确刻画存在难点,一方面,国内缺少直接测量人工智能的统计数据,也缺乏国外文献定量研究常用的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不是最终消费品,智能软件、软件开发人员智力投入等也难以客观衡量。因此,论文借鉴李廉水等构建的智能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评价地区智能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实证检验二者的关系。实证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分别利用面板FE模型、差分GMM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我们的猜想,基准模型结果验证了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U型影响。第二,我们验证了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促进更为明显。第三,我们考虑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利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U型结果依然显著。第四,我们利用LSDVC模型作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支持我们的猜想。最后,我们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两部分,研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均是智能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渠道。

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佐证下,我们验证了智能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论文从选题、写作到见刊大约历时一年。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导师与课题组成员的鼓励与帮助。在投稿过程中,我们也听取了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使得本文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智能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载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