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挖掘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金矿:环境经济学领域
发布时间:2020-02-22 11:50:23

 郑  洁 付才辉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是进行理论创新的金矿。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对整个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理论重塑。我们的论文就是将新结构经济学拓展到环境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初步尝试,以环境污染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新结构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企业自生能力作为切入点,主要实证分析两者的因果关系。

新结构经济学倡导从现象出发,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突显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根据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的研究指出,中国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生产性污染、生活污染以及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中生产性污染是最主要的来源。企业作为生产活动的微观主体,其产生的污染排放物是生产性污染的源头。已有研究认为,目前80%的环境污染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二氧化硫为例,2015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3.73%。然而,已有的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企业污而不倒等的现象无法给与很好的解释,对于理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略显不足。因此,从企业自生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由于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因此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一脉相承的文献,这也是论文在文献综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企业层面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可以从企业所有制角度切入,理由在于国有企业是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结果,正是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才需要将这些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国有化,国有化是政府不让缺乏自生能力企业倒闭的一种制度安排(林毅夫,2002)。基于此,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关于国有企业与环境污染的已有相关文献。大体可以归纳出几条国有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即国有企业通过讨价还价、激励不相容、生产技术和规模、环境责任感以及间接渠道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

以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我们初步构建了企业自生能力与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论证两者的逻辑关系,并识别出二者的环境治理机制、环境约束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说。值得一提的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尚比较薄弱,未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更加严谨的论证。这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一篇论文不仅需要逻辑自洽,也需要与经验事实一致。论文尤其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实证层面的检验。而在这一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企业自生能力变量的指标选取,为了寻找合适的度量指标,我们经过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思考,最后选择了相对合理的国有企业比重这一指标。尽管用该指标来度量企业自生能力存在较大争议,例如,存在明显的内生性问题,但是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实证结果来看,基本能够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而选择该指标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通过追溯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是赶超战略的结果。我国在建国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从而需要将企业国有化来维持重工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林毅夫等的《中国的奇迹》中有很充分的论述。但是存在的争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经由缺乏比较优势转为具有比较优势,而本文的样本时段是19972016年,因此,用国有企业比重来度量企业自生能力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论文也是基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脉络,找到以离受威胁地最短距离作为国有企业的工具变量来进行因果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该核心问题后,论文从省级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实证检验,以及识别中间机制。最后,提出若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

论文从写作到完稿大约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有幸受《经济评论》录用。在审稿过程中匿名审稿老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而在校对过程中,编辑老师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优化论文。在此对《经济评论》的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企业自生能力与环境污染: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载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