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写作历程
发布时间:2020-02-22 11:49:20

 万佳彧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学术会议。在去年初的一次学术交流讨论会上,我听到了一篇与金融科技主题相关的论文,其作者采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论文中重要的代理变量。这套指数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蚂蚁金服合作建立,具有完备的指标构建体系,覆盖了了全国31个省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旨在反映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形。进一步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这一指数进行相关学术研究,表明其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可靠、成熟的应用空间。我的研究领域围绕着互联网金融与企业创新,基于对过往文献的阅读和认知,认为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活动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在初步确定论文主题方向后,我大量地阅读了相关国内外文献,并与合作者进行积极的探讨。关于金融发展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是很成熟的经济学命题,有许多知名学者在此领域均已有很深的见解与论述,但是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传统金融市场指标来表征金融发展变量。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金融借助科技手段赋能或升级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支付、信贷、保险等业务形态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数字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否为我国创新活动注入新的动力?理论上而言,数字金融拓宽了资金来源、增加了融资数量,且增强了金融作为中介的信息搜集能力,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困境,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严密的理论推演与假设后,我开始构思实证部分。

论文的实证部分从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检验入手,且采用工具变量法、解释变量滞后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内生性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为明确创新激励的作用机制,我们对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考察。考虑到数字金融普惠的特征,理论上会缓解金融市场中的信贷歧视现象,因此不同特征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同。进一步地,我对企业样本进行分类:首先,将样本企业依照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其次,将样本企业依照规模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分样本进行检验,探讨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作用是否具有企业特征异质性。实证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假设。

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多次山穷水复的迷茫时刻。从论文构思到实证设计,再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每一步工作量都巨大却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也时常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思路停滞的研究困境,好在每一分汗水与努力终会带来柳暗花明的时刻。我想,这些突破疑难过程中的焦虑与喜悦,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

整篇论文从确定思路到撰写完毕历时一年多的时光。初步撰写完成后,我和合作者仍不断就论文进行探讨并修改。在一次次的打磨后,我们选择向《经济评论》杂志社投出了稿件。得益于编辑部老师们高效的办事作风,论文很快进入到复审环节,并在两周内顺利进入外审。在稿件外审过程中,两位评审老师就论文给出了许多细致且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应外审意见进行修改后,两位外审专家对论文给予了肯定,之后便是编辑部复核环节。值得一提的是,责编老师非常耐心且严谨,多次电话与我进行沟通,反复确认论文中可能存在疏漏之处。论文从20199月投稿,到201912月收到录用通知,最终在2020年第1期正式发表。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载于《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