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高铁时空压缩背景下的制造业升级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05 09:35:07

 

乔彬   张蕊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章的灵感主要源于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以及对现象背后缘由的深入思考。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品质低下、缺乏自主创新、增长动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亟需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李平(2017)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于帮助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现实问题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不同,它不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提高工业生产各阶段的运营效率,提升产出价值。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时空不可分性,提供的服务需要面对面来完成以及其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信息密集等特点,势必对交通条件产生极高的依赖性。而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底,四纵四横规划建设已基本完成, 八纵八横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开通71条高铁线路,连接了194个城市,营运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高铁如同血管一般,延伸到哪里,经济的新鲜血液就输送到哪里。Clark也早在1958年就已指出,高速铁路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种改变时代格局的交通方式,其颠覆了人们惯有的空间观念,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地理界限。那么,在交通发展的有利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基于上述思路与研究目标,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仔细考究高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上述选题。

确定选题后,作者着手于理论模型的构建。通过阅读文献,作者发现鲜有关于高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更多的文献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分析,对于二者理论模型的构建也较为欠缺。基于此,作者通过明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前后向关联,尝试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中间产品模型框架下进行研究,并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细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借鉴学者们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方法,将高铁开通带来的经济效应引入新经济地理中间产品理论模型对其进行拓展。在对理论的推演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高铁开通不仅通过要素整合效应影响制造业升级,还会通过同城化效应生产率增长效应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由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说。此外,作者注意到,高铁开通打破了区域间的时间与空间壁垒,也即高铁开通将产生时空压缩效应,进而提出理论假说在高铁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将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为验证理论部分提出的假说,作者收集了我国275个地级市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实证研究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的高铁影响评价。论文的政策评价与传统的政策评价略有不同,传统的双重差分法要求政策节点相同,而我国高铁开通的实际时间在各个城市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多期双重差分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在进行差分前,为保证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的影响变量有共同趋势,根据经验研究选择了一些特征变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此外,作者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证明了结论具有稳健性。其次是对于高铁开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交互项机制进行分析。运用历史数据验证了高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市场潜力以及生产效率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最后是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时空压缩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该部分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细化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政策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参考方向。其独特之处在于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作者选用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普通铁路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高速铁路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将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和不同的时间段纳入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横向比较,深入分析了高铁开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是本文的特色之处,也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由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维度较高,是275×275,且没有直接的城市间最短高铁时间和普铁时间数据可供使用,需要作者徒手收集数据。构建普通铁路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高速铁路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获得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这也是对作者最深入人心的鼓舞。

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佐证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高铁通过同城化效应促进区域市场潜力提升了7.6%;通过生产率增长效应降低了最终产品部门的边际成本,使其生产效率提高5.1%;通过要素整合效应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作用效果为118.3%。第二,高铁开通通过提升市场潜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而作用于制造业实现升级。第三,高铁开通突破了区域的时间与空间壁垒,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强化了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负外部性不断增强,多样化集聚则呈现出正外部性不断强化的特征。

论文从选题立意、写作到见刊大约历时一年半,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鼓励。成稿后,作者听取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同时也对语言反复推敲与精炼。定稿后,将论文投到《经济评论》编辑部,短短三个月就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在此期间,经历了三审多校,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1911月,论文终于在充满学术情怀的《经济评论》上如期发表。

 

(《高铁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载于《经济评论》2019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