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创新与寻租的抉择——对如何引导中国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05 09:31:40

 徐  晨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中国企业如何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始终是企业管理者乃至政府决策者关心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管理学的研究者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从创新中获得竞争优势(Roberts, 1999)。20184月,美国政府下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软件、技术等,这一断粮禁令在当时导致中兴通讯立即进入休克状态。中兴事件发人深省,再次印证了创新甚至是自主创新才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企业往往畏怯于创新前期的高昂成本以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愿意变革,有时会选择另辟蹊径。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近些年来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发展问题,比如腐败现象的滋生(Wu and Huang, 2008)。腐败给企业寻租以可乘之机,企业向官员寻租进而换取政府补贴、融资便利、税收优惠、资格认定等稀缺资源,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替代手段。但是,寻租对社会福利造成严重损失(王贵东, 2017),对经济社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想了解如何能够引导中国企业走上创新之路,而不是选择寻租。事实上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Baumol1990)认为可以通过制度环境改变相对报酬,进而改变企业家在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但是这些研究仅是浅尝辄止,我们仍然不清楚哪些制度环境能够改变企业的战略选择,更不清楚制度环境能否引导企业追创新且弃寻租。为此,我们希望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这也是我们撰写此文的初衷。

论文构思的第一步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切入点。显然,影响企业创新或者寻租的制度因素众多,我们的论文无法做到包罗万象,即便做到了,也容易造成主题太涣散不聚焦。我们的想法是,选择某一种制度环境为切入点,并且该制度与企业创新和寻租行为密切相关。最终,我们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切入点,主要因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其两面性:一方面,该制度是创新成果的守护者,是激发企业创新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削弱了技术外溢,抑制了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创新活动的绊脚石,进一步地导致企业投入寻租怀抱,可能成为寻租活动的催化剂。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引导企业战略选择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构思的第二步是构建一个结构模型。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行为又会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遵循这一思路,我们认为企业创新和寻租的决策受到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并且创新和寻租行为又会进一步决定企业财务绩效水平。进一步地,我们根据制度理论,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上述分析框架,认为制度环境除了对企业战略选择有直接影响外,还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综上,我们构造了论文中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

我们开始把目光聚焦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查阅文献,期望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厘清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避免重复性研究。论文中,我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梳理:一是竞争压力与创新/寻租;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三是创新/寻租与财务绩效。竞争压力与创新/寻租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尤其是竞争与创新的关系。但有趣的是,这些研究经常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当然,这可能与研究情境有关,也正是因为莫衷一是的结论,给了我们作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我们或许习惯性地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其实不然。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实际上取决于创新类型,其对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影响路径是多元的。这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充足的探索空间。

为了更全面地阐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竞争压力之下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我们采用数理推论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我们对LinSaggi2002)以及LaceteraZirulia2012)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构造了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古诺模型来阐释结构模型中的关系。逆向归纳法求解的结果显示,两类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相同的研发投入和寻租支出水平。进一步推导后发现:当企业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时,既会增加创新等生产性投入,也会不惜动用寻租等非生产性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增强竞争压力对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但也会增强竞争压力对寻租支出的正向作用,我们称后者为挤入效应。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结论,我们选择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之所以选择该数据集,主要因为其调查内容与本研究契合,并且调研的实施主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实证设计环节,我们首先使用control function approach缓解内生性,并设定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结论高度一致,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存在一定的挤入效应。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何会产生挤入效应?该如何规避它?

为此,我们对挤入效应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如前所述,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削弱了技术外溢,导致模仿创新难以为继。按照这一逻辑,挤入效应可能与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关。为了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按照企业对技术引进的依存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将样本企业划分成两个组,采用分组回归的方式进行检验。如预期的那样,挤入效应仅当企业依赖技术引进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时才显著存在。换言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规避挤入效应,同时释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红利的先决条件。

如何引导中国企业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制度建设与企业自身能力的培育缺一不可。就本文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不仅依赖于制度本身的严格贯彻,也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希望我们的研究对如何正确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及如何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有所帮助。

 (《竞争压力下企业选择创新还是寻租?——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的解释》载于《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