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精神资本、金融渠道与社会福利》的写作经历
发布时间:2019-04-03 16:57:05

 王任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精神资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涉及个体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经济理念、宗教信仰、道德品质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随着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被纳入长期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中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因此,研究精神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精神资本和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由于精神资本这一概念的抽象性,现有的研究虽然得到了精神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结论,但是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机制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层面,缺少了理论模型以及具体的影响渠道。因此,能否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具体的影响渠道,来分析社会精神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难点。

博士入学以来,我的研究方向是货币经济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合约,信任程度会影响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Guiso et al2004)。而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框架中,传统的做法是将参与人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类,且货币在交易中从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在这种框架下,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同时生产者持有闲置资金,因而形成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通过引入金融体系,可以实现参与人之间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有效地减少这一框架中的低效率,但又会出现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精神资本概念范畴中的道德品质则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一方面精神资本的积累能够通过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利于增加社会信任程度,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精神资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信贷违约行为,并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因此,金融可以作为精神资本影响社会福利的一种作用渠道,同时也可以在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框架中引入精神资本和金融部门,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精神资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文章在具备完备微观基础的新货币主义理论框架中引入精神资本的概念,并加入金融中介,结合精神资本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本质特征,以借贷这一基础的金融中介形式为代表,研究精神资本通过金融渠道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具体来说,文章所构建的传导渠道为:精神资本的存在可以提升社会信任程度,而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正是达成金融交易的前提,信任程度的加深会使更多的个体选择将其闲置资金以储蓄的形式投资给金融部门,厂商则可以通过向金融中介贷款以实现更多的生产。精神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影响了社会福利。

文章从构思、写作到2019年第2期刊出,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投稿《经济评论》杂志的过程中,评审专家肯定了我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并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对文章质量的提升帮助很大。在文章录用后,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同样在后续的编辑、校对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和规范提出了很多的合理建议,对文章内容做了多次的打磨,最终如愿以偿地见刊。

 

(《精神资本、金融渠道与社会福利》载于《经济评论》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