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张凯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所)
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保持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发挥财政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的调整作用,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措施,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中央和地方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以“营改增”为核心的税收政策调整等。那么,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和作用如何,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我们在文章中,聚焦于税收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无论是现实中政策推行,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推进税制改革,以及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中国也分别推行减税政策;还是文献的讨论,结论较多以减税促进经济增长为结论。其中文献的结果主要为:降低有效税率1%将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区间为从不足0.1%到1.2%之间。那么中国的减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将如何测算?
在上述疑问和困惑的驱使下,我们首先确立使用的数据库和实证方法。在数据方面,本文选择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和县级层面面板数据。首先,该调查数据较为规范和全面,在文献中被大量使用;其次,国内文献对于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使用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县级样本,相比省级样本则结论更有说服力,实证结果更稳健。在实证方法上,考虑到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生性,本文借鉴Lee和Gordon(2005)采用工具变量方法(IV),使用相邻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核算各个地区的临近地区的权重税率,以此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在确立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本文基于面板数据主要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对减税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第二,在减税的工具选择上,比较降低增值税与降低企业所得税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第三,分析减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的大小。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关于具体的研究结论详见原文。
文章幸运入选第三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评审专家对文章提出了翔实、细致、富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论文缺陷,我们在修改稿中做了认真的修改。如:完善和评论文献综述,加入地区分组实证分析和地区分组的统计描述,突出创新点,研究内容紧扣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进而提升论文的研究深度等。因而,我们非常感谢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
最后,我们的论文非常荣幸能够获得《经济评论》的认可。
(《减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载于《经济评论》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