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测度与分解》的写作历程
发布时间:2018-09-14 09:30:57

 靳振忠

(南京大学商学院)

 

 

我生长于中国高考大省之一的河南,早期的求学经历使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竞争之残酷有着切肤的体会,这也促使我后来对教育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然而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个体先天禀赋的差异,似乎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亦在情理之中。那么什么才是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与否又该如何来衡量?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开始了文献的搜索和阅读工作。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笔者首先确定了公平的概念。起初我并不知道机会平等的概念,那时恰逢严斌剑老师从耶鲁大学访学归来,得知我研究教育公平问题,便推荐我去阅读耶鲁大学Roemer教授的著作和论文。Roemer教授的著作和论文对笔者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也为后来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oemer教授通过对以往公平概念反思,提出了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概念。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中的个人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选择和努力,而与那些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无关时,一个社会就实现了机会平等,并且认为实现了机会平等的社会就是公平的社会。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教育公平上,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

之后我们便尝试对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从高等教育切入来研究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问题,是考虑到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文章的准备过程中,笔者遇到的最大阻碍是数据库和变量的选择。当下中国的微观数据库有很多,每一个数据库都包含个人教育程度的问题,但是困难在于环境变量的选择。对于各个微观数据库而言,受访者大多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学业,那么受访者当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收入等,都无法再作为本文可选的自变量,因为这些当期因素更可能是教育获得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影响教育获得的原因,为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寻找学龄期个体的环境因素。幸运的是,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问卷中涉及了一些学龄期个体家庭背景情况,这为本文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笔者认为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问题,就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在我国是否存在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问题? 2)如果存在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问题,那么这种机会不平等程度有多高? 3)在长期中,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如何?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缩小,抑或反复波动?4)各种环境要素在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中的贡献有无差异,并且在不同阶段其贡献是否相同?在后来的文章写作过程中,我们便是利用手头可获得的数据对上述四个问题做了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也可以看作是笔者对这四个问题的初步回答。经过漫长的写作和修改,论文终于于20178月投到了《经济评论》杂志社,通过初审后,被送至外审。在审稿意见中,两位外审专家对论文的选题及贡献做了较为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相应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经过一轮修改后,文章非常幸运地被《经济评论》杂志社录用了。

在论文被录用后,又经历了多次的校对和修改工作。经过快一年的时间,论文终于见刊了。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测度与分解》载于《经济评论》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