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18-06-06 17:15:52

 孙学涛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年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低效率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问题。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效率问题,我思考了好长时间,但百思不得其解。幸运的是参加了2014年冬天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此次会议我收获颇丰:一方面在与其他学者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低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要素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从《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上学习到空间模型。

之后由于其他原因,我一直没有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效率问题,直到2016年在导师张广胜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要素优化配置的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关于产业结构与效率提升的相关文献非常多,我发现已有文献存在不足,可以从两个方面为经济学做出边际贡献:一方面从研究方法上,另一方面从研究视角上。

在张广胜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结合自己学习到的计量方法,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根据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确定了论文所需的研究数据。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数据确定之后,就开始着手论文的写作。

我尝试运用PortelaThanassoulis2010)提出的Meta-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产业结构不仅从高级化水平进行衡量,而且还从合理化角度进行衡量。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指标确定之后,运用能够同时处理空间误差项和空间滞后项的SARAR模型讨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结构红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由于是第一次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计量模型的许多问题通过邮件向山东大学陈强老师请教,幸运的是陈老师均一一回复。

实证分析结果出来之后,我就开始论文的写作。论文初稿的写作很快,从2017年元月初七开始,至元月十七完成。初稿完成后经过一个月修改发给张广胜老师,张老师认真修改,标错指误,最后我发现全稿皆红。在经历了几次与张老师的讨论和修改后,论文于201755日成功投稿到《经济评论》杂志。

论文投稿后,经历了一个月的初审和复核,于614日开始送外审。一位外审专家10天左右给予回复,另外一位外审专家由于部分原因没有审稿,编辑部于82日重新送外审。可喜的是930日成功拿到外审专家的意见,两位外审专家从论文意义、论文结构、计量模型、变量设定和参数解读等方面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经过一轮修改后,1030日我幸运地收到《经济评论》的稿件录用通知单,至今还记得那一天一直兴奋,心中的喜悦之情只有对酒当歌方能表达。

论文录用之后,《经济评论》的编辑老师认真校对、仔细修改。由于我自己的粗心大意,从收到录用通知到文章见刊前后收到杂志社的十几次电话或邮件,大到文章的结构小到文章参考文献格式,杂志社的编辑老师都一一地提出了修改建议。编辑部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使我十分钦佩,《经济评论》能够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离不开编辑部老师的一丝不苟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学术方面我们学习《经济评论》的学术性和前沿性,态度方面我们学习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认真严谨。

经过写作、修改、审稿、再修改和校对等一系列流程,论文成功于20185月在《经济评论》杂志发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这篇论文曾经的故事也已经成为过往,未来的某一天我可能不记得这篇论文的内容,但我依然会记得编辑部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最后,感谢编辑之付出,恒念求学之维艰。铭记师友之勉励,吾当思再接再厉。论文如期付梓时,对酒当歌唱喜悦。人有几时倒霉运,老天不负勤奋人。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载于《经济评论》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