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农业转移人口福利与市民化倾向的理论构建和实证解释》的缘起与写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7-12-05 15:47:54

 齐红倩  席旭文  徐曼

(吉林大学商学院)

 

    本文的选题源于齐红倩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基于生产要素集聚与农民福利动态均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课题的出发点是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特殊群体,最终的研究目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诚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所提,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而市民化的关键在于福利水平的提升和均衡发展。基于这样的逻辑体系,我们将思路聚焦于农业转移人口福利对市民化的影响。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在农业转移人口迁移动因方面,经典的城镇化理论均强调城市收入的作用,而忽视了综合福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农民迁移的内在推动力源于收入和福利两大要素,其中福利因素及所带来的生活满意度更为关键。抓住这一市民化的核心要素之后,经过充分考虑,我们决定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理论方面的论述相对较为困难,构建市民化理论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以往的研究均立足于城镇化,对福利变量的关注较少。对此,我们基于托达罗的经典城镇化理论模型,创造性地将福利变量内置于其中,完成了理论建模,对符合中国国情的市民化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实证部分的难点在于数据的获取。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往往依赖于大型的调查数据库,遍查资料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微观调查数据库均缺乏可以表征市民化的变量,而且涵盖的福利变量也不甚充分。对此,我们课题组花费了长达半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首先是设计调查问卷,涵盖了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居住情况、子女上学情况、政治参与、职业培训、城市归属感、城市融入度等福利变量,然后深入数十个城市进行数据调研,最终获取并整理出实证所需的数据。

在实证模型选取方面,由于所选变量是定序变量、二值变量和连续变量的组合,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定序变量,传统的OlsProbitLogit模型失效,因此我们选择了可以较好处理上述数据的Oprobit模型。和通常做法一样,我们不仅完成了基本的回归,而且也对模型的异方差、内生性和稳健性做了必要的讨论。

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不仅证实了综合福利水平提升可以促进市民化水平提升的推论,而且发现了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水平比单纯增加受教育年限更为有效,满足其子女入学和政治参与的诉求也尤为重要。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也较为直观,即应当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农业转移人口日益增长的福利诉求。

 

(《农业转移人口福利与市民化倾向的理论构建和实证解释》载于《经济评论》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