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的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15 10:55:04

 

钟世川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缔造了全球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受到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凸显的双重影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即增速换档期与结构调整期,意味亟需增强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这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保罗﹒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是要充分意识到阶段跨越需要的整体性变革,如何解释中国过去多年连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理解原常态至新常态转换的内在动力机制,技术进步也就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便构成了研究的出发点。
 
由于现实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是有偏的,本文在Acemoglu20022007)的研究基础上,将资本投入划分为公共资本投入和非公共资本投入,并将其同劳动投入一起纳入CESconstant elasticityof substitution)生产函数下,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影响框架,将TFP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
 
经验分析表明,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TFP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TFP增长。因此,为实现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利于丰富我国技术进步理论体系,对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将进一步丰富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与路径的认识,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很荣幸能够在《经济评论》上发表,并有幸成为封面论文,这也是对文章研究的认可。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校对,文章在原稿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此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给予的宝贵意见,以及《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的辛勤付出!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载于《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