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中国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研究(1989-2011年)——基于微观数据的回归分解》的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15 10:54:32

 

韦宏耀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年,皮凯蒂(Piketty)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中文版发布后,吸引了大批阅读者。我也跟风进行了阅读,但由于资质鲁钝,当时读完后除发了一通感慨外,并没有进行多少理性深入的思考。倒是不久后阅读到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谢宇教授和靳永爱博士合作的关于家庭财产的研究给了我很大启示,他们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我国家庭财产的水平、分布、结构及主要的社会决定因素,最为重要的是细致地讨论了财富不平等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当然,当时的我也即将面临博士阶段开题的选题问题,这一外部压力进一步促成了我对家庭财富或财产问题的关注。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积累后,我将相关想法与导师钟涨宝教授进行了交流,虽然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并不在财富分配这一领域,但仍然对我的探索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并分享了其对财富分配中公平正义问题的看法,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这一切的基础促成了我后续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写作。
 
而本文的写作,开始于一次失败的复制性研究。在文献阅读中,沃德(Ward)一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研究中国家庭财产的文章吸引了我。由于家庭财产的微观研究一直面临着数据可靠性问题的挑战,即相比其他信息的收集,财产价值数据的收集存在更为严重的抽样(难以捕捉到高财产水平群体)和低报(低估、隐瞒等)等问题。沃德转而测量财产的权属和数量,而不是市场价格,之后使用可以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估计家庭财产。本着学习新方法和拓展既有研究成果(沃德的研究结果截止于2006年,并没有最近10年的研究结果)的初衷,我找到了沃德使用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发现数据已经更新到2011年,这进一步加强了我对沃德文章进行复制性研究的兴趣。数据的熟悉和方法的学习,进展相对较为顺利,只是这一方法结果的获得对电脑硬件的要求较高,每一个数据结果的获得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以上,加上程序和数据信息的调试,最终将整体结果调试出来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但我很快发现这一方法估计出的结果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即这一方法只是估计了家庭财产的分布情况,并不能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有效建立家庭财产与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这一局限也使得我最终放弃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量家庭财产,前述的数据结果就一直沉睡在了我电脑路径深处的一份文档里。
 
这次复制性研究的挫折逼迫我不得不去另找其他路径对财产问题进行研究。听从导师关于遇到论文做不下去了,要么去读文献,要么去田野走走的说法,我停下了手中的数据,继续去读了些文献,不久后,方芳和李实合作的一篇关于中国高管薪酬差距研究的文献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对薪酬差距的回归分解方法可以很好地借鉴到我对中国家庭财产差距的研究中,而且他们采用的面板数据和我之前在对沃德进行的重复性研究中使用的CHNS数据性质相同。更为幸运的是这一方法在我之前学习郝令昕和奈曼(Naiman)的《评估不平等》一书和万广华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方法和证据》一书中都有涉猎。
 
有了前述的铺垫,本文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进展相对顺利。但也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本文只是利用相关数据呈现了近20多年中国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的变化趋势以及部分影响因素在其中的贡献,而对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背后隐含的经济学意义都解释不足。这些不足在后续匿名审稿人和责编老师毫无保留的指导中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笔者的鲁钝,本文仍存在大量瑕疵。希望后续有读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兴趣,可以一起探讨,一起合作,在家庭财产分配领域做出些许的边际贡献,以期我们的社会分层不至于出现《北京折叠》中那么彻底的时空和阶层隔离。
 
(《中国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研究(1989-2011年)——基于微观数据的回归分解》载于《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