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普通话能力对中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的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2 08:18:45

 

陈媛媛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关于本文的写作灵感,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我婆婆是天津郊区的农民,我在山东济南生活,记得去年她过来给我带孩子的时候,就经常抱怨说这边人尤其是老年人说话她都听不懂。有时候我就附和她说,“别说您了,那些山东的老年人,如果说得快,我也听不懂。”后来我婆婆回老家了,还时不时地跟街坊邻居说山东人说话她听不懂。有一天,我放假回老家看孩子,又一次听到她跟邻居抱怨,不知道怎么的,我的脑子突然就冒出了一个想法:看来会说普通话多么重要啊,要不都影响交流。唉,那普通话是不是对工作选择甚至收入也很重要呢?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创作灵感有的时候真是来源于生活。
 
回到济南后,我还真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国内研究普通话经济效益的文章还真不多见,于是有些兴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又搜了搜国外文献,发现国外这类的研究还真不少,有研究main language(在中国就是普通话)的经济效益,还有研究外语(主要是英语)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国外研究不仅有语言对收入的影响,还有语言对消费、健康等多方面的研究,因为语言其实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我下载了很多相关文献,开始阅读,逐渐了解到国外的研究多以欧美跨国移民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因为国外移民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也适用于上述理论基础。由于中国存在55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另外,中国的方言也很多,主要可分为七大类,每一类方言又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举例来说,人们很可能听不懂离自己家乡100公里外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基于此,我认为本文的选题还是有一定可行性和价值的。
 
看了很多文献,定了选题,再次就是寻找数据来源,我选择了“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CLDS)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这三套比较权威而且可得性较强的数据。接下来就是数据整理,三套数据花费了大概二十天左右。然后就是实证回归。因为研究语言的经济效益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我也参考已有的文献准备采用工具变量和匹配法(PSM)。由于我之前没有接触过PSM,因此只好求助我的爱人,他比较了解匹配法。但由于数据样本较大,我的电脑配置又比较低,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做一个回归的时候需要等上很长时间,然后又不断地调整结果,直到自己满意。这段时间真是有些崩溃,不过也学会了很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
 
投稿后,就面临着修改,在这里真要感谢匿名审稿人,我感觉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内行,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肯綮。比如,审稿人认为“普通话”能够有多大影响,很重要的因素是流入地(工作地)和出生地的语言差异程度。比如说老家是吉林的人到江浙一带工作,很可能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在需要大量接触人群的服务行业中可能并不占优势,反过来说,普通话对他的经济效益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如果该人从吉林到哈尔滨去工作,会不会说普通话就无所谓了,这时普通话对他的经济效益就非常不明显。我认为这点意见审稿人提得特别好,因此,将几大方言区归类,考察了普通话对跨方言区样本和方言区内部流动样本的不同影响,结果正如审稿人所料,普通话对前者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最后,在稿件被接受之后,进行了几轮校正。我在这里也要感谢编辑老师,记得她跟我打电话说,是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的,这点我非常佩服,因为我自己校对时也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非常感谢编辑老师的耐心和认真。
 
 
(《普通话能力对中国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载于《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