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磨刀”与“砍柴”:选题源于现实,论证注重方法
发布时间:2016-03-31 14:08:44

谢荣辉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随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共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课题,并产生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同时依托导师的相关项目,本人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从大量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模仿经典论文着手。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基础,笔者开始关注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其中,产业集聚是当前拉动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为了获得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中国大量企业选址于市场经济更为发达和活跃的沿海地区,东部沿海省份的工业企业总数在全国占比已由1978年的44.39%攀升至2008年的72.10%,虽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该指标至2012年仍然高达64.58%。与此同时,中国污染减排工作也初具成效。单位产出SO2排放量自1980年的0.3520(万吨/亿元)降至2013年的0.0036。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产业集聚与污染减排之间可能具有某种内在关联。因此笔者尝试从现实中提炼理论问题,从而完成了本文的选题工作。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在探讨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时,并未区分不同的集聚模式,并且大多基于静态的视角,而未能考察产业集聚周期性的动态演化是否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外部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选择适当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运用中国地级市数据,在区分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发展阶段变迁所产生的不同的污染减排效应。

在充分考虑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反复推敲后,笔者认为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结合运用不仅能够考察两种集聚模式与环境污染的线性关系,同时能够反映集聚动态演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污染可能产生的非线性影响。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具有更显著的竞争效应,知识在互补产业间的溢出激发了不同主体之间知识的碰撞,更有助于创新补偿效应的实现。因此,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多样化集聚的发展模式优于专业化集聚。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当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时,专业化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污染治理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发挥正的环境外部性;而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张,拥塞效应超过集聚效应,因而显现出负的外部性。多样化集聚的阶段性演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更为复杂,其形成期、成长期和稳定期均有利于污染减排,其中形成期的减排效应最显著,成长期的环境正外部性最弱,而衰退期则呈现负的环境外部性。

综上所述,笔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中国经济现实的长期观察,而创作过程则得益于日常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关于研究方法,笔者近期看到复旦大学郁喆隽教授在新浪微博写道:马克斯·韦伯在进行一般经验性研究几年之后,必定会有1-2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间隔。这是磨刀和砍柴的关系。这段话让人深思。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工作的学徒,笔者深感思想是论文的灵魂,而研究方法是论文的血液,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使一篇论文起来。因此,在选择高质量的的同时,磨一把好同样重要;在注重理论积累的同时,对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断学习同样重要。

 

(《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载于《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