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债务、增长与危机:基于债务异质性的考证》的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5-12-15 08:38:32

 

杨攻研 刘洪钟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系)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正持续遭受着债务危机的困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最先爆发债务问题的欧洲,至今尚未看到解决危机的曙光。而在美国,虽然国会两党在2013年元旦当天达成的协议暂时阻止了美国经济跌落所谓的“财政悬崖”,但危机的警报并未解除,两党关于中期减赤方式的严重分歧随时都可能演变为严重的冲突。债务迷雾中全球政策制定者面临着财政紧缩抑或是凯恩斯主义式财政刺激的艰难抉择。对于如何寻找削减债务和重启增长的平衡之路,各国至今仍然缺乏清晰的思路,政府债务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债务这一古老命题,我们也将视角对准了政府债务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中,政府债务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政府债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古典主义者提出了“债务有害论”,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政府债务意义重大,伴随时间的推移,李嘉图等价又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政府债务似乎无关紧要,但是这种理论上的推理往往缺乏实证领域的支撑。金融危机之后,著名经济学家罗戈夫和莱因哈特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指出:国际经验表明,一旦一国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超过90%,则该国中位数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1个百分点。这篇文章引发了国际经济领域的一场轩然大波,包括克鲁格曼在内的众多学者加入这场争论,成为2013年国际经济学界最火爆的事件。克鲁格曼甚至说道:罗戈夫和莱因哈特等人的论文不仅失去了备受推崇的地位,还成了被嘲弄的对象。罗戈夫与莱茵哈特在他们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长达五页的信函和四页的附件,在信中对克鲁格曼说,你对我们研究成果和政策影响的描述是有选择性和肤浅的,严重误导了外界对我们所持立场的看法。在这一背景之下,受到这场争论的启发,我们就将研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也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去寻找事实的真相。
这场争论彻底地将政府债务问题变成了全球舆论的焦点,无论是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抑或是国际经济学者的讨论均无法完全回避这一问题。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背景,即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发酵,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加剧,国家统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的摸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学者纷纷加入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讨论中。于是,我们就试图拓展原有的研究:即政府债务不仅仅会制约经济的增长,还会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为何不能从增长和系统性银行业危机两个视角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国而言,这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成为文章从增长与危机两个视角去研究债务问题的主要动机。
进行相关研究的第一步即为数据和文献的搜集,但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偶然的机
会查到了私人债务的相关数据,令人吃惊的是私人债务的规模远远大于我们正在研究的政府债务规模。同时,我们考察政府债务变迁的历史,发现政府债务与私人债务之间往往可以转化:正如社科院余永定老师所说,2007年以前,人们关注的是美国的外债,2007-2009年危机期间,人们关注的是私人部门债务。作为反危机政策的结果,公共部门债务恶化。在研究政府债务问题时,如果抛开了对私人债务的考察,那研究结论一定是不稳定的。此时,《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标普估计,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达到14.2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3.1万亿美元,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跃升全球第一,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务发行量占全球总量的约30%。我们不禁反思:政府债务与私人债务均已经处于历史的峰值,但究竟哪个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威胁?我们究竟是应该为政府债务担忧?还是更应该关注私人债务?将二者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也许更为有意义,并且也更有意思。最终,我们就在模型中既考虑政府债务又考虑私人债务,同时从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系统性银行业危机)两个维度去回答上述问题。
文章的初稿写成以后,首先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中的中青年论坛上宣读。此次会议中,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确实成为论坛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的文章也得到了众多与会专家的宝贵意见,包括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所的张明老师、吉林大学的丁一兵老师等等,这次会议使我们受益匪浅。会议结束之后,我们修改了模型的设定,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变量,并做了更多的稳定性检验,文章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随后,碰巧看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评论》杂志社发布的举办首届“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的征稿启事,投稿以后非常荣幸地得以入选。多位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参与成为去武汉参会最大的惊喜,谢丹阳老师、杜巨澜老师、谢建国老师、李楠老师、何勤英老师、张莉老师等,在十分钟的论文汇报以后,每位老师均认真负责地对文章进行点评,不仅仅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并点出了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各位老师优秀的经济学素养和专业的精神让我在此次论坛上收获巨大,同时对文章多处存在质疑的地方进行了修正。论文最终被《经济评论》采用,衷心地感谢此次“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和各位老师。
最后,论坛的成功举办和最终论文的发表,都离不开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辛苦、认真的工作,在这里我想表达对陈永清老师、彭爽老师、李晨老师、任兆柯博士等编辑部和会务组老师真诚的感激之情,在会议召开前他们就不厌其烦地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沟通,在会议期间忙前忙后,为我们参会代表提供了舒适和温馨的会议环境,在论文最后的修改过程中,他们再次对文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校对,每一个标点、措辞都与作者讨论商议,坚持严谨的态度。编辑工作的精益求精,让我们这些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感到汗颜,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之下,《经济评论》一定会越办越好,也希望未来“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能够延续下去,并成为全国青年博士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与学术交流平台。
 
(《债务、增长与危机:基于债务异质性的考证》载于《经济评论》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