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利率双轨制和利率市场化》的写作故事
发布时间:2015-09-02 15:54:16
胡育蓉
(宁波大学商学院)
自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操作频繁,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积极的“防御”功能,但是其实施效果却有些不尽如人意,而同时,许多业界和学术界人士呼吁货币当局可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并促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转型。由此引发出第一疑问,这样的呼吁背后是否具有理论支持。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同,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之路似乎表示出更多的分歧和“一波三折”。智利、巴西等国家利率市场改革后,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上升,投资显著下降,经济增速放缓,而印度的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贷款利率趋于下降,投资平稳,实体经济没有多少遭受冲击。由此引发出第二个困惑,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一个大个子”,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变量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更进一步地,联系自己的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效果在利率市场化中会产生怎样的差异? 虽然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利率双轨制的特征仍然明显。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化国家,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是存在直接的协动关系的,如果减少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反之。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货币当局往往只需控制其中的一个。但是,我们国家是典型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都管的政策操作方式,即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并用的操作策略。多种多样的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尝试熨平经济周期,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究竟孰优孰劣?
在上述困惑的指引下,我们搜集和整理前期文献,发现DSGE方法能够很好地结合宏观表现与微观行为,是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波动最为主要的方法,也是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有力工具。综合已有文献发现,一些考虑了利率双轨制的文献多基于局部均衡的分析,而一般均衡框架的研究较少考虑到我国利率双轨制的特征。由此,我们就考虑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进行研究。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写作前我们对DSGE模型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
尽管在大量学者的推动下DSGE建模流程已较为成熟,但研究个体在建立一个有点边际贡献的模型涉及的工作量还是蛮大的,主要集中于:一、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选题构建合理有效的模型框架;二、对数线性化模型方程;三、结合国内现实对方程中多个参数进行校准估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推倒重来都夹杂着无奈和喜悦。无奈的是必须重新收拾心情整装出发,喜悦的是收获了错误,已有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为了使文章更具实际意义和更有边际上的贡献,我们也对最初的构思不断进行调整,并利用反事实的思想,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各种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尽管我们国家并未真正达到完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但在利率市场化只剩“最后一公里”的背景下,模型中许多参数可能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也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探索”。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应的模拟,对比利率双轨制与利率市场化决定的差异,从而得出不同利率决定结构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利率双轨制和利率市场化》载于《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