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欲速则不达”:金融抑制、产业结构扭曲与“中等收入陷阱”》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5-06-02 08:28:02

 

赵秋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林志帆(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出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既需要谨防欧洲化,也即欧洲债务违约风险,亦需要谨防拉美化,拉美化即为拉美很多国家并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何为中等收入陷阱?即为低收入国家在经过快速的经济起飞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回落,难以继续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现象,例如拉丁美洲、菲律宾以及中东多国即为典型的例子。这些国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陆续达到3000美元以上的人均收入水平,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似乎仍难以突破人均8000美元的上界,同时还出现了通货膨胀、贫富悬殊、贸易赤字等一系列经济失衡现象。就中国的情形而言,2013年人均GDP达到572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中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同年中国的GDP增速仅为7.7%,创下15年来的新低——增速的减缓究竟是经济增长收敛引致的新常态,抑或是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初兆。
以上的宏观背景是此篇论文研究的重要动机,而撰写本文的另外主要原因源于与之相关的个人和团队研究经历。本文作者所在的团队——华南师范大学经管砚湖WORKSHOP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问题产生很大的兴趣,整个团队主要以研究此专题为主。本论文的撰写可以说跟另外一篇《金融抑制、经济结构扭曲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理论模型与跨国经验证据》有一定的关系,那篇论文主要论证催生于旧结构主义与赶超式发展战略的金融抑制政策扶持工业部门、压制服务业部门,造成偏向工业的经济结构扭曲,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这种扭曲将导致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对此论文的修改中,我们尝试着从金融抑制和经济结构扭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跟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因此本文的主题便定下来了。
但是写作本文遇到的最难处理的事情是如何度量中等收入陷阱?经过对文献的归纳整理,我们认为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一是针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过往的文献要么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定性描述或国别分析,要么以GDP增速或人均GDP增速为核心变量在广义经济增长实证框架中进行研究,中等收入陷阱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其二是现有经济增长理论不能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自洽的解释,无法证明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稳定的均衡状态——例如,徐康宁和陈丰龙(2013)就认为,如果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未能得到经济理论的支持,该概念的提出与相应的实证研究就没有意义。后来发现Aiyar 2013)的思想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量化识别。其方法在包含前期人均GDP水平、当期的物质资本形成与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收敛模型中,对一国(地区)的人均GDP增速进行样本内预测,并计算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的差距以量化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为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研究打开了大门。
本文从金融抑制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出发,尝试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出于历史、政治或国家安全的考虑,往往有动机接受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建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激进的赶超式的发展战略。赶超战略以建立偏向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的经济结构为目的,催生了一系列以金融抑制政策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措施,使得经济资源流向工业部门、形成偏向工业的产业结构扭曲,降低了经济增速,对长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引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
基于非均衡增长模型的推导结论与中等收入陷阱的量化识别数据,我们构造产业结构扭曲指标并证明:金融抑制是产业结构扭曲得以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扭曲则显著提升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即便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普适性的人均GDP增速,改变实证模型的设定与估计方法,前述结论仍稳健成立。这揭示,赶超战略、政府干预与金融抑制政策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欲速则不达的。
实际上,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审时度势地发展合适的产业,方能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以及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而不是通过赶超战略以期一蹴而就地建立所谓的先进的偏向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当前,金融抑制政策的成本显著高于其收益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跨过中低收入水平后,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政府应当及时意识到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重要性,需要逐步净化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软环境,摒除其中的利率控制、信贷配给、资本流动限制等扭曲性政策,使得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选择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转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实现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同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以及金融监管与干预逐步放松的趋势是不谋而合的。
整个论文从审稿到录用历时半年之久,经过反复的修改,《经济评论》的老师和匿名评审专家给予了非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对于其中非常微小的错误编辑老师都不放过,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相信《经济评论》肯定会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而且非常荣幸本文能被选为当期的封面论文,也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肯定。文中依然有不完善之处,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对全体华南师范大学经管砚湖WORKSHOP成员表示感谢!
 
(《“欲速则不达”:金融抑制、产业结构扭曲与“中等收入陷阱”》载于《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