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国际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基于制造业行业的经验研究》写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5-06-02 08:23:34

 

陈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近些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国家,技术创新基本都发生在制造业部门,技术进步也被认为是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国际贸易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提高技术进步也使中国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违背了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导致中国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不断降低和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引发本文的思考,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是怎样的?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方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当前的技术进步方式能否适应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虽然已经就技术进步有偏达成了共识,并认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是,通过进一步梳理文献和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方面,现有关于技术进步偏向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从行业层面对技术进步方向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且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单方程估计法或者推断法,使用标准化系统法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现有关于技术进步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要素收入份额方面,技术进步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却被忽略了。而考察中国技术进步的方向,分析技术进步方向的原因,对于从根本上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技能溢价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针对上述两点不足进行研究的。首先,采用Klump (2007)提出的标准化系统法,从行业层面对中国技术进步方向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的研究特征,并通过对比技术进步方向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证明了技术进步偏向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其次,通过借鉴已有研究中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Acemoglu(2002)给出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的公式,考察了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原因,并重点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分行业相关数据的收集。本文使用的是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数据,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以及少数指标在行业层面统计数据的缺失,使数据收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通过借鉴陈诗一(2011)、盛斌(2002)等的数据处理方法,最终得到了各变量分行业的数据。二是标准化系统估计方法的使用。由于标准化系统法本身较为复杂,且当前可借鉴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所以对此方法的使用是写作过程中另一个难点。
研究发现,贸易开放程度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资本,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使中国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技术进步的方式。即单纯地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已经不足以支撑起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内生增长,必须培育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技术进步新动力。
本文从撰写到录用的过程中,离不开王燕教授和周密副教授的指导,以及《经济评论》匿名审稿专家的诸多宝贵建议和编辑老师对论文的耐心阅读和修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际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基于制造业行业的经验研究》载于《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