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的视角观察人力资本对贸易的影响
——《人力资本结构、技能匹配与比较优势》写作历程
发布时间:2015-01-27 16:57:04
论文故事
邵文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人力资本的思想由来已久,1906年费雪在其《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中把人力资本正式纳入了经济学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舒瓦茨对于美国的人力资本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通过实测得出结论:在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超过33%。然而真正把人力资本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还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于“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肯林(P.B.Kenen)和克拉维斯(Irving Kravis)等提出了“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用以解释美国贸易结构符合传统的H-O理论。
自此之后,有关人力资本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是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视角基本都停留在人力资本总量上。在这一逻辑上,很明显,如果用美国与中国作对比,由于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滞后于美国,美国在人力资本上显然要优于中国,由此也造成了两国的贸易结构中,我国出口更多的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则相反。但是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呢?比如美国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以及中国和印度,如果根据已有的研究,这几对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相当,单独由人力资本不会造成贸易差异。但是这与现实就又不相符了,因为这些国家双边贸易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有特定的贸易模式,并且这种模式由国家的自然禀赋无法予以解释(具体请参阅原文的引言)。正是基于此, 格罗斯曼(G.M.Grossman)独辟蹊径,开启了从结构的视角观察人力资本的窗户,从人力资本分布的差异探寻由此造成的贸易模式差别,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思想来源。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存在相对严重的错配现象,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很多存在“唯学历”论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招聘中最为重视的往往是应聘者的学历,而不是与岗位相符的技能,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也始终将考上大学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职业技术类的专业学院只能作为次优的选择。虽然近些年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并未从根本上有所转变。这一思想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等深层次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另一方面会形成熟练工人短缺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近些年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当然,这一问题也对国家和企业形成一种“倒逼”式的改革,客观而言,国家开始更注重技能教育,而企业也开始重视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有效匹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觉得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匹配对于产出的影响,尤其是对生产技术不同的行业。
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了格罗斯曼关于人力资本分布的思想之上,重点考察了技能匹配的作用,将人力资本结构与技能匹配结合起来,研究了其对于贸易的影响,当然也暗含了对于增长的作用。由于有关人力资本结构的相关数据比较匮乏,尤其是在我国,因此我们主要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的具体微观机制。我们希望文章可以在这一比较新的领域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相关研究,尤其希望在有更多数据支持的条件下可以从实证方面做更深入的考察。
(《人力资本结构、技能匹配与比较优势》载于《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