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空间计量:资本流动与地区分割
——《中国各省区资本流动能力再检验》写作历程
发布时间:2014-09-05 07:53:05

 

 

论文故事.jpg    王守坤(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地区之间经济分割问题一直是我的研究兴趣所在,本篇论文正是从国内资本流动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间接地反应我国地区分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内容,在申请该项目之前我就已经形成了以下基本观点,即一体化的国内市场虽然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的分工效率与规模效应,但是采取分割市场的干预政策在我国各地区博弈中却可能是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另一方面来自于我脑海中对该问题的形象认知。数年以前,当看到有学者根据边界效应方法测算出上世纪末我国的地方保护相当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独立国家之间的情况时,我是何等惊讶。后来,不断地获得一些关于我国地区分割的形象描述,比如大陆沿途的各种收费和行贿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到美国的费用。这促使我对地区分割问题保持了极高的研究热情。
由于微观数据收集的限制,细致地衡量各种形式的地区资本流动进而加以总体刻画并不现实,故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采用FeldsteinHorioka所开创的方法。对我国而言,差异化的地理特征、分权化的经济体制与条块结合的行政治理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将FH资本流动性检验应用于国家内部的背景优势。然而,在FH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忽视了一类重要的内生性问题,即空间相关性。
既然是研究区域问题,怎么能够不采用空间计量工具呢?空间计量理论修正了传统计量理论中样本观测值相互独立的假定,通过将定量化描述的空间结构加入计量模型而使其更贴近客观经济事实。然而,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结构,且均是简单采用现成的空间计量模型。虽然空间计量模型较为先进一些,但是学术界却正在大力反对按计量结果来设计命题这样的实证文章写作模式,并期望大家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的尴尬。因此,写作过程中我诚惶诚恐,为了更为客观地应用空间模型,我参阅了更多的国外文献,最终选择了广义空间计量模型,并在空间权重的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维度的多重性,即综合比较邻接矩阵、逆距离矩阵、物质资本存量矩阵与人力资本存量矩阵的相关估计结果。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效应不仅可以基于地理特征产生,而且在市场交易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流动的前提下,空间效应更有可能蕴含于经济属性之间,因而也需要从经济特征角度构建权重矩阵,以更为全面地刻画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结构关系。在结论上,论文证明了Yoshihiro Chen(2010)直接采用基于FH方程的空间误差模型来测度地区资本流动性有些片面,同时也高于Boyreau-Debray Wei(2004)得到的FH系数值。这些不同从侧面反映了本文研究的价值。
当然,以FH框架分析资本流动性会受到很多批评,如数据选择合理性、总体储蓄与净储蓄的区分以及共同冲击影响等方面。同时,又考虑到FH检验终究属于对我国地区资本流动性的间接刻画,从而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来展示我国地区资本流动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幸好,已经有不少文献进行了我国地区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工作,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地区资本流动性的因素,以及一些关键因素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
在初稿中,我并没有写太多政策建议,因为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学者的任务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但是在数次修改过程中,编辑部的许多意见使我不得不思考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我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最终,我围绕防止政府这只有形的脚踩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这个主题并根据论文的实证结论提出了若干政策改革方向。这也使得论文更加系统和圆满。再次感谢编辑部与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
 
(《中国各省区资本流动能力再检验:基于广义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