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不同发展阶段出口学习效应比较》论文故事
发布时间:2014-05-27 07:39:05

 

论文故事.jpg  刘竹青(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膨胀不一定伴随着出口结构的优化以及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们知道,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200810月开始,中国的出口额迅速下降,实际出口额甚至出现了同比负增长,这种负增长的态势一直持续了12个月,到200911月才有了同比0.66%的正增长。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产品需求萎缩的影响,中国很多企业,尤其东部沿海地区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纷纷破产倒闭。这种严峻的国外市场形势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带来的严重打击必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他们为企业如何度过这次危机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质量的思考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这三十多年以来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这是否也意味着出口贸易同时还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呢?或者说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否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呢?
 
对于上述问题的考察,实际上就是新-新贸易理论中关于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的检验,国内很多学者都发现出口的学习效应在中国基本上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种学习效应是否是持续的呢?或者说出口贸易带来的生产率溢价是成本降低型还是创新型的?对于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我们认为立足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阶段考察出口学习效应的变动趋势可能会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对此,我们利用1998-2005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和倍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入世前4年(1998-2001年)和入世后4年(2002-2005年)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都存在出口学习效应,但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从出口贸易中获得的生产率溢价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统计显著性上和经济统计性上都有显著的表现;同时,与其他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从出口贸易中获得生产率收益(即出口学习效应)下降更为突出。上述结论的得出告诉我们,尽管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扩张,但是它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我们认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分工地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拥有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被迫在全球价值生产链条的低端进行专业化加工、生产和出口。因此,低技术产品或标准技术产品的加工出口贸易占据了整体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这种国际分工地位和出口产品结构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再加上,中国企业的这种不利分工地位还因为以从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进一步固化,这样不利于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中学习较为先进的生产、管理或营销技术,其学习效应再次被抑制。
 
我们认为上述发现对当前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随着出口学习效应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的相对不景气,中国企业要想进一步实现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张是远远不够的,国内企业必须重视研发、人力资本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是确保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不同发展阶段出口学习效应比较——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例证》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