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有感于社会互动与劳动力流动
发布时间:2014-05-27 07:37:41

 

 
论文故事.jpg     潘静(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中国梦”,犹如时代的脉搏,触动着我们年轻人的神经,也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看着“春运”大规模人流的迁徙、听着媒体关于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报道,相信很多读者也会有同感:劳动力流动无疑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基于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感触,以及在平时与导师陈广汉教授(也是论文合作作者)交流中,我得到启发,经济学研究正如陈老师所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要能回答中国现实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切中中国的现实问题,劳动力流动不仅是人的流动,还牵涉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劳动力流动的选题值得关注。
 
在日常生活观察和文献研读当中,我注意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还表现出一些诸如非“举家”迁移、“抱团”迁移等独特现象。怎么解释这些独特现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研读文献发现,可以从家庭决策、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解读。现实是否真的如此?这需要拿数据说话。通过搜集微观调查数据,亲手做实证检验,去发现新的结论,去印证理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大胆的尝试,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带来研究的乐趣。
 
这些实证的尝试也包括采用一些新的变量指标。我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社会资本的,而寻找社会资本的合适衡量指标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瓶颈,这也是我这篇发表在《经济评论》的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之一。有这么一次机缘。年前,我与一位好朋友吃饭,她说准备回山东老家过年,我们很自然聊到过年的习俗。她说她老家拜年时晚辈是要给同宗族的长辈磕头,然后领一大堆红包。她老家有宗族祠堂,过年时宗族的盛大活动都在那里举行。她家也有族谱,可以知道自己是谁的第几代子孙。她说这些习俗有个好处就是无论去到哪里,都知道谁是自己的亲戚,需要时可以寻求到帮助。我当时感慨: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对人际关系或多或少还起着维系的作用。后来我灵感一动:这不正是社会资本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体现吗?可不可以从宗族网络方面寻找社会资本的衡量指标?我接着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还确实有一些文献是从宗族网络方面来衡量社会资本。宗族网络不能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指标,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一种表征。经过反复考量,我在文中对此做了运用。
 
论文得出了实证结果之后,关键是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得益于去年我有机会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四化”不同步、土地制度制约等问题的解读,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从中找到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结果的思想源泉。
 
诚然,学术中立;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可以有一种情怀的”。记得我的导师曾感慨地说。在所撰写的论文结尾,带着一种对大众民生的关注、一种对公平社会的向往,我们不禁要问:农民工如何改变现状?弱势群体如何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说学术点儿,就是推动“帕累托改进”;说时政点儿,就是提高幸福感,实现“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研究是微小的,却是值得我们一起去努力的。
 
(《家庭决策、社会互动与劳动力流动》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