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配置与经济效率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效率》的创作感想
发布时间:2014-03-26 09:15:47

 

袁   鹏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三十余年来,中国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市场逐步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这一点已经形成于人们的共识之中。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壮士断腕的气魄,并且不能一蹴而就,但至少指明了方向。
回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知道,过去的辉煌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大规模投资,是以大量消耗廉价的人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今天,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耗尽了其推动中国增长的潜力。未来的增长依靠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彻底消除资源配置扭曲和瓶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唯有如此,经济增长的潜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作者撰写本文,亦是受此启发。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灵活性,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价格上升刺激供给和抑制需求,价格下降将刺激需求和抑制供给,这比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及时地推进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集中。价格要有效地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前提是价格的形成是市场化的,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但这一前提往往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难以实现,例如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中国的要素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由于改革的滞后,劳动力、资本、能源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尚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要素价格的形成中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们的前期研究曾经发现了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的现象。之后,通过进一步阅读和整理文献,我们发现价格扭曲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资源价格是扭曲的,资源配置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经济增长的效率就难以提高。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许多学者就要素市场扭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也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分析主要是定性的,仅有少数学者对要素市场扭曲及其经济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局限。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影子成本函数法,测量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以及扭曲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的要素市场存在严重扭曲。由于这种新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前沿分析法和基于增长核算框架的要素错配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我们能够从要素、地区和时间三个维度分析扭曲的要素差别、地区差异和时间演化,从而大大拓宽了分析的视角,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的研究也定量化测算了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这项研究总共持续了三个多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但是,当论文最终被录用的时候,我们又感觉到无比的高兴。这种苦与乐的交织,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虽然本文的工作并非完全的原创,但是得益于写作的严谨和规范,论文还是获得了审稿人的认可,这也是最终能够在《经济评论》上刊发的重要原因。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我不由得想起两年前和《经济评论》结缘的故事。当时我的一篇投稿经过四次返修,差点放弃,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该文被接受,并且同样以封面论文发表,后来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当然,我也有数篇稿件被《经济评论》退回的痛苦经历。不过,这也使我体会到了《经济评论》高质量的办刊水平,能够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种殊荣,是对艰苦的学术研究的最好奖赏。今后,我会继续将高质量论文投到这里,同时也会一如既往,认真负责地做好审稿人的工作。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效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